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48.24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探討程明道(名顥,1032-1085)的道德哲學,並將其置於整個宋明儒學發展史的脈絡中,探索其意義。本論文尤其以「應物」觀念為線索,試圖說明程明道如何理解聖人德性,並進一步完成建構儒家玄理之學的思想歷程。   首先,本文略述「應物論」的歷史。「應物」觀念雖然由先秦至魏晉,頻繁地出現在莊子、黃老道家、王弼、郭象等道家學者的論述中。但當北宋儒者回應道家、佛家思想而重新建構儒家傳統時,逐漸注意到「應物」觀念與聖人德性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因而由〈定性書〉一文可見,程明道將「天理論」體系與「應物論」框架結合在一起,賦予儒家義理創造性的詮釋。對此,本文將程明道之詮釋定名為「天理應物論」,並闡明「應物論」在儒家傳統中的轉向過程與關鍵為何。   其次,就「儒家道統論」而言,程明道繼承周濂溪的觀點,特別關注顔回在儒家傳承中的角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程明道不是從「歷史圖像」、而是從「思想圖像」的角度重新追尋「顔回學」的思想特質,並藉此區分「顏回學」與「孟子學」、再以「顏回學」涵攝「孟子學」,以求更能相應地彰顯儒家玄學之積極意義。儘管程明道此觀點,後來為朱熹的「道統論」逐漸掩蓋,但到明代,仍重新得到陽明學者的支持與認同。   復次,由於程明道思想主要以《周易》經傳為基礎,故本文從〈艮卦〉切入,探討程明道與程伊川在聖人境界與工夫論上如何發生分歧。筆者認為,程伊川與朱熹都只以「居敬窮理」為主線,詮釋「艮止」所蘊含的道德實踐義。但程明道卻是在「寂感論」、「本體工夫」層次上,闡發對〈艮卦〉的詮釋。由此可以得見,程明道與程伊川之思想,確有不同。   最後,本文探討程明道「孟子學」的特質。由於程伊川與朱熹都以《大學》義理為綱領詮釋《孟子》一書,故頗有「主知主義」色彩,未必符合於《孟子》原義。至於陸象山的「孟子學」,雖然確實遵守孔孟儒學之義理方向,而以「本心」作為道德主體性之核心基礎,但仍只是純粹孟子學而已。故若由此反觀程明道之孟子學,其詮釋一面肯定「道德本心」之超越性與無限性,另一面更追問作為客觀實在的「天道」如何滲透於道德主體,進而為道德主體提供道德實踐的動力。因此,本文最後將進一步從「他者哲學」或「回應他者」之角度,考察程明道「識仁」思想如何結合道德與宗教,完成儒家玄理孟子學之創造性詮釋,並以此凸顯程明道德性思想的特殊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為解決有關西方倫理學界,對於傳統東方倫理中的南傳佛教倫理解釋上的問題。這些解釋是應用傳統西方倫理範疇的術語,如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後果論,規則後果論和康德的義務論,導入南傳佛教倫理,為西方讀者找出理論結構。然而,這些過程並非無懈可擊,我們可以在一些嚐試如此解釋的論述中發現,由於論者忽視南傳佛教倫理的背景,而錯過了它的特殊性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論文首先檢查當前研究的問題爭論點,然後檢查佛教教義系統內的倫理理論。 為了尋找此脈絡下倫理的角色,本研究探討早期佛教的關鍵哲學概念的學說--「因果依存性」;它承認條件的存在為人類的困境的起源,人類需要走出條件界,才能達到解脫境界。因果關係被確認為「中道理論」,從「存在」和「非存在」中,避免對本體論地位產生極端觀點。「八正道」的教理被稱為南傳佛教傳統的中道倫理。對實相本體論的理解和倫理路徑理論之間的關係保持中立的聯結,這是佛教倫理的特殊性質。本體和早期的佛教中的倫理道德的關係的解釋,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正確倫理脈絡詮釋。這將公正地對待在南傳佛教傳統中,所發現到的倫理體系的真實性格。此外,佛法完全在內部存在的經驗解釋道德,但是,它並不局限於「他者覺察」,這被看作是精神的解脫路徑的非常基礎的階段。為了達到解脫,以倫理的支持來獲得洞察力,「洞察」進入實相是必須的;然而,倫理並不是充分的因素。雖然在某個層面倫理為「必要」的因素,但是還是要通過行動者智慧的修煉和內在轉變,以達到完美的倫理境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派第二次論諍的始末,並以智者大師的思想來做一個決疑標準。 宋代天台宗,產生了將近四十年的論諍,有其遠因與近因。遠因在於:連年的戰亂與法難,導致天台教典的散失。近因在於:《大乘起信論》中的思想滲入華嚴宗;在此之後,唐代的湛然大師,引用了《大乘起信論》中的文句,使得後人對原本的天台教義產生混淆,於是在宋代,產生了天台宗內的山家派與山外派的論諍。吾人面對龐大而繁雜的天台諸部教典,作思想義理分析和文獻整理的工作,所以採用了文獻分析和義理分析的方法,試圖解決宋代天台宗的論諍。 而宋代天台宗的第二次論諍,包含了四大主題:真妄心觀、別理隨緣、色心雙具三千、無情有性等四大主題。在四次論諍中,此第二次論諍,在議題和份量上都最重要,具有研究的價值與承先啟後的代表性,經過吾人的考察,對於「真妄心觀」來說,知禮大師遵從了智者大師的思想,以觀妄心為主。而山外派諸師則以觀真心為主要;在「別理隨緣」這方面,知禮大師對華嚴宗的判教,做了判別:《大乘起信論》為「大乘終教」、唯識宗屬於「大乘始教」,此二者在天台宗,均屬於「別教」而非「圓教」,而且知禮大師批評華嚴宗之「真如隨緣」之說,提出天台宗之本義是「別理隨緣」,即「別教」可以隨緣,具足一切法;在「色心雙具三千」之諍議上,知禮大師依「色心不二」的觀點,成功的詮釋了「色心雙具三千」,而山外派諸師,則是以「心」為主體,只認可「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在「無情有性」方面,知禮大師在「色心雙具三千」的基礎上,論述「無情有性」,山外諸師則以為:「無情無性」。 就宋代天台山家派與山外派第二次的論諍來說,山家派的代表知禮大師,嚴守著從智者大師、湛然大師的教義與修行基礎,意圖在宋代重振天台宗;而山外派諸師的思想,由於對自宗教典的不熟稔,並且思想上向華嚴宗靠攏,無法嚴守天台宗的根本教義與精神。 關鍵詞:智者大師、天台宗、大乘起信論、真妄心觀、別理隨緣、色心雙具三千、無情有性、知禮大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主旨在論唐君毅先生在工夫論中的自我超越觀,主要以唐先生的早期著作《道德自我之建立》為中心,並輔以《人生之體驗》及《人生之體驗續編》,整理出唐先生「自我超越」的工夫歷程。本文分成三部: 第一部份討論道德生活與自我超越:唐先生認為人該過道德生活,而道德的本質在於自我超越,此部份旨在說明何謂道德生活,而自我超越又與道德有何關係。 第二部份說明自我超越的歷程:繼說明道德與自我超越的關係後,本文進一步說明自我超越的歷程。此部分先從罪惡之產生開始說明,罪惡源自一念之陷溺,而由陷溺到不陷溺,就是一成德的歷程。 第三部份是自我超越的工夫論:說明了成德的歷程,接下來說明此歷程中有何工夫。依唐先生之說,成德的歷程就是精神的逐步擴大,逐步破除陷溺。唐先生提供了在此歷程中的各種工夫。唐先生認為精神之上升不是自然而然,而是需要有一種希望自己的精神可以上升的意識,而如何有這種意識,同樣有工夫可做,就是心靈的凝聚與開發,而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孤獨之意識。因此,本文最後說明孤獨如何作為一種工夫可以幫助精神的上升。 本文最後總結以上說明,得出唐先生對「自我超越」的論證,成德的四層歷程以及儒家倫理的社會參與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存有與時間》以及《真理與方法》闡發生命教育之存有學向度。分為以下的觀點討論:首先對存有意義問題進行闡釋,進而引導出“問”與“看”的生命教育,以提供「問」生命意義的探索結構並對生命進行環視。其次,詮釋《存有與時間》中此有的日常性理解,進而闡明體察在世存有之生命教育,由標誌指引到關聯性整體來體察生命的處境,以及闡述與他人共在與共同此在。其三,詮解海德格的時間性分析所帶出此有存有學的意義整體性,闡述向死的存有、良知的召喚以及此有的時間性意義,增進生命教育對於此有之有限性、可能性與存在性的理解。其四,生命教育是此有的教化過程,借重《真理與方法》,重新思考人文傳統的意義與價值,以帶出並拓展對於精神生命、他者生命、及自身生命之理解。最後結論收攝在哲學啟迪生命思考與行動,哲學作為生命教育之根本基底,對生命發問即是哲學活動;再者,生命教育最終的目標是每一個人能夠採取行動實踐個人之生命意義,並建立與他人和諧共融的關係,在此目標之下,高達美的哲思:「理解即是應用」則成為指引的方針。對於生命的領悟是需要以實踐的行動來完成的,若學生真正理解自我生命意義與價值,必會以行動回應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長時間以來,商業代理孕母受到廣泛的辯論。大多數的爭論仍圍繞在國內案例的討論,而這些案例通常是採用單一的法律系統來分析和應用。當代理孕母進入國際間的層面,剝削議題也日益嚴重,因為大部分的委託夫婦通常是來自已開發國家,而代孕者則是生活在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例如泰國和印度。本文將採用正義、人權、法律和文化差異等議題作為此篇論文的背景介紹,以便讀者能夠深入代理孕母之核心倫理議題。 由於不同類型的代理孕母會涉及不同的問題和結果,本文主要聚焦於具有競爭性之國際市場的商業化代理孕母,而代理孕母與小孩間並無血緣關係。本文透過最近發生在泰國的跨國商業代孕的案例 – Baby Gammy – 來進一步分析。而關於倫理上的討論,本文採用西方Beauchamp and Childress之生命倫理學四大原則- 仁愛、不傷害、公義和自律原則,以及東方的儒家生命倫理學來分析。 經過倫理探討,本文認為商業代理孕母是有利於代孕者和委託夫婦。本文主張嚴厲控管與執行代孕契約及法律,把可能發生的傷害與剝削降低至最低點。代孕法制需要積極地改善以保護所有當事者,並提高懲罰與罰款。至於受委託辦理代孕程序的仲介則需要專業,依法辦事,調查清楚委託夫婦的背景,溝通且尊重代理孕母的自律與自願,且需要全程監察整個代孕過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疾病」現象是人在生命歷程中必然遭逢的際遇,然而,回應這個生活世界的普遍現象的專門哲學論述並不多。本文以幾個文本資料為背景,將問題論域聚焦於「疾病」中的「心理疾病」。當「心理疾病」的衝擊層面不斷擴大時,有一些精神科醫師開始反思並面對「心靈哲學」的核心議題並將這些哲學的假設應用到臨床的疾病治療中。另有一些有識之士著手於精神疾病與哲學的相關研究,逐漸開展出哲學領域的一個新版圖—「精神醫學哲學」。在醫學臨床者開始借助哲學來反思既有的科學視域之際,本文意圖檢視佛教哲學對「心理疾病」這個現象或概念是否具有解釋力,並期望能從佛教文本解釋心理疾病的發生學(genetics)及其本質義涵。 本文以「解行並重」的動態詮釋學為進路,並以佛教中心識哲學的相關思想為為研究範圍。全文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從「心靈哲學」、「佛法中的心身關係」以及「精神醫學哲學」著手進行文獻回顧。第二章則是處理英美、歐陸及佛學對「心理疾病」的哲學思辨內容第三章透過論證佛教唯識立場的先驗意識結構,為揭示佛法的心身關係鋪路。第四章則透過「五蘊」及「六大」各別概念間的關聯性,找出佛法中的心身互動以及心腦關係。第五章探究「心王」、「心所」與「心理疾病」的關係,並從「本體論」與「認識論」層面為「理性」提供佛法的定義。此外。亦論證「心所法」同時具有「認知」、「情緒」及「倫理」意涵,及在此意涵下如何共同建立「理性」概念,乃至於影響心理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探究謝勒哲學中的情感現象學與人格,謝勒在著作《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實質的價值倫理學》藉由現象學方法反省康德哲學形式主義問題,所造成實質價值倫理學的被忽視。因為康德形式主義倫理學將情感價值貶為後天的,並且將「自我」訴諸於先天形式,導致去人格化、去個體化與去情感生活的狀態。但是謝勒則提出情感先天主義、實質先天與價值先天的可能性。謝勒認為藉由對於實質價值被給予的偏好,才能夠顯現其價值的階層。而人則可以在心靈活動中承載價值,甚至在愛的活動裡昇華自身獨一無二的人格價值。 本篇論文以謝勒的實質價值倫理學、情感現象學與人格主義倫理學作為基礎。首先,從謝勒對於康德形式倫理學批判,探究實質價值的現象學意義,以及闡述現象學經驗與自然經驗之間的差異,所帶來的形式先天與價值先天的不同之處。其次,從謝勒的《同情的本質與形式》探討情感現象之中,不同人格的同感相互作用,並且涉及愛所意向價值昇華的活動。最後,說明謝勒主張人格的非對象化。人格的世界乃是作為所有心靈活動的整體現象,此整體現象顯示乃是獨特的人格價值。而人格價值也經由不同價值階層的價值承載,呈現出不同的人格典範。此外,個體人格也可以與總體人格之間彼此同感,且兩者在社群關係之中有其情感價值相互的意向感受。 總而言之,謝勒提出人格在心靈活動的可能性裡承載不同的價值感受,而又可以在愛的活動中,讓人格愛成為最高價值。以上皆是在現象學經驗作為先天性的,不同於「自我」的功能性預設,以及不同於「自我」被實體化的問題,使得「自我」被作為一種事實性領域的掌握。因此,謝勒則以現象學方法來重新賦予人格活生生的情感生活之意義,此為謝勒現象學的貢獻之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思想史上,《老子指歸》(以下簡稱「《指歸》」)的「道」義與宇宙論,能上承先秦《老》、《莊》,下開魏晉玄學,為先秦《老》、《莊》到魏晉玄學之間的思想轉變,提供一種說明。嚴遵關心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在其「天人相應」的思路下,「道」是人安頓生活的方法。而人認識「道」的方法是「感應」,嚴遵從對萬物總體的觀察中體會出「一」,再依循《老子.第42章》「道生一」的宇宙論脈絡溯源推論出「道」。進而,根據「一」開展整套的宇宙論思想。嚴遵所談的人事思想,都是從「道」或「宇宙論」談起,因此,若要判定《指歸》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與價值,最佳的根據就是《指歸》中的「道」義與宇宙論。所以本文探究的重點在《指歸》的「道」義與宇宙論,及其體驗「道」的方法:感應論。 本文試圖證成:《指歸》的氣化宇宙論是道家自然義的。因為嚴遵所談之宇宙生成過程中,有「氣」作用其間,所以他的宇宙論是「氣化」宇宙論。因為人「感應」的對象是「萬物之突現性」,亦即是人自身的突現性,所以他的感應思想是「自然的天人感應」形態,而非「神秘的天人感應」形態;他的「感應」義是「體驗」,而非「邏輯推論」。因為他不論是在宇宙論,還是在人事論,都經常強調要「反本」、「無為」與「自然」,所以他的宇宙論與人事論都是道家形態。故可證:嚴遵的宇宙論是:以「自然」義的體驗方式所開展的「道家」「氣化」宇宙論,可簡稱為「自然義的道家氣化宇宙論」。 嚴遵這樣的宇宙論,主要上承《老子》、《莊子》與《淮南子》,他的「道體虛無」 思想又下開王弼以「無」釋「道」的思想,他的「萬物自生」 講法又影響郭象。所以《指歸》實可為先秦《老》、《莊》與魏晉玄學之間的銜接問題提供一種思考方向。又因為:《指歸》思想不只承先啟後,同時又具有特定的漢代思想特徵,所以實可作為先秦《老》、《莊》到魏晉玄學之間過渡時期的一種思想形態之例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於,有些魏晉玄學史以王弼注《老》到郭象注《莊》作為發展脈絡,進而,以竹林七賢或向、郭注《莊》,作為魏晉莊學興起的主要原因。因而,引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企圖重探嵇康與魏晉莊學興起的關係。目前學界關於嵇康繼承《莊子》思想已成共識,許多學者皆以不同的研究進路探討二者的聯繫關係。接續著各種學術思想的並陳發展,本論文從對於個體生命的實存關懷,提供關於嵇康承繼《莊子》思想新的研究進路。本論文內文以四個章節進行論述:首章探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時代意義,突出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第二章,由嵇康承繼《莊子》,思考個體生命如何安頓的問題,發展出具有魏晉玄學特色的「釋私任心」的人生觀;第三章,由嵇康繼承《莊子》養生觀,同時加入魏晉時期的養生風氣,說明嵇康養生論的特色;第四章,說明嵇康如何繼承《莊子》音樂觀,並且由對於傳統音樂觀的反思,提出「聲無哀樂」、「感天地之合」的論點。綜合以上的論述,說明嵇康與魏晉莊學興起的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