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46.223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生化科技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蛋白質為提供動物健康生長飼料中之重要部分。目前較常用的蛋白質來源為動物蛋白,例如:血粉、魚粉、骨粉等,來源已有短缺現象。使用植物性蛋白,彌補上述短缺,已成為重要選項。而將棉籽,或棉籽粕作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目前已有一些棉仔中的棉酚毒素對動物造成傷害的報導。管轄單位對棉酚含量,已訂有允許上限 ( 例如:豬 60 ppm、肉雞 100 ppm )。添加吸附棉酚毒素之吸附劑,以保護動物免受其害,為一種實際可行的方法。由於棉酚毒素分子間的化學結構相似,黴菌毒素吸附劑是在這應用程序上的不錯選擇。本研究室測試兩種黴菌毒素吸附劑:Calibrin-A和Calibrin-Z對於棉酚的吸附進行了實驗,在磷酸鹽緩衝溶液中,利用高效液相層析儀用於棉酚含量的定量。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毒素吸附劑,在高劑量添加下,均可吸附棉酚(例如:90 mg/ 20 mL,和2 ppm的棉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活化的T 淋巴細胞在細胞介導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活化的T 細胞受體/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 (CD3)複合物刺激受體CD28 訊息導致細胞激素如Interleukin-2(IL-2)、IL-4 及IL-13 的表現。轉錄因子活化T 細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T cells,NFAT)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對於這些細胞激素的表現發揮了重要調節作用。許多文獻指出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Ionomycin 可被用來模擬T 細胞的活化,因此本研究以這樣的方式活化T 細胞。魚針草(Anisomeles indica)具有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幽門螺旋桿菌、清除自由基、抑制環氧合酶Ⅰ、抗組胺劑和抗痛覺過敏等活性。刺五加(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病毒活性、免疫保護和免疫調節作用。決明子(Cassia tora)則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抑制組織胺釋放、抗血小板聚集、抗真菌、抗突變、抗氧化、保護肝臟、治療夜盲症、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和便秘的功能。然而,這些具有抗發炎的草本植物對於T 細胞的免疫反應之調節尚未清楚。因此,本論文在活化T 細胞中使用魚針草、刺五加及決明子等萃取物評估其對細胞激素之調節。研究發現在活化JK 細胞中魚針草萃取物降低NFAT 和NF-κB 轉錄活性,並且抑制IL-2、IL-4 及IL-13的mRNA 的表現。綜合以上研究顯示魚針草萃取物透過降低轉錄因子NFAT和NF-κB 的活性,進一步抑制下游分子細胞激素IL-2、IL-4 及IL-13 的表現而達到免疫抑制的效果;刺五加萃取物則未具有抑制作用,推斷刺五加萃取物可能透過影響其他免疫細胞的反應,而達成免疫抑制作用;決明子萃取物則是能增加細胞激素的表現,而達到對T 細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關鍵字:T細胞活化、細胞激素、魚針草、刺五加、決明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以赭麴毒素A導入三種環糊精(α、β、γ)進行螢光光譜測詴,其中以β-環糊精增加幅度最為明顯,而在圓二色光譜的結果與螢光光譜結果相同,以β-環糊對赭麴毒素A之苯環區段 (波長 220nm ~ 260 nm) 增幅明顯。藉由結果推斷赭麴毒素A的苯環亦會被環糊精之疏水性部位吸引,進入環糊精空腔中形成似凡德瓦爾力等作用力固定於空腔中。 核磁共振光譜技術探討赭麴毒素A與各類環糊精之作用。一維共振光譜滴定實驗結果顯示,當赭麴毒素A與各類環糊莫耳數比(R) 1:1 此濃度條件下,β-、γ-環糊精的 H3、H5共振訊號產生明顯位移。進行TOCSY、NOESY及DOSY實驗,在NOESY光譜顯示赭麴毒素A苯環區(H-Ph)與β-環糊精分子的H3、H5產生明顯的NOE。然而赭麴毒素A與α-、γ-環糊精結合時,在NOESY光譜沒有明顯的NOE,此結果對應螢光光譜及圓二色光譜之結果相符,赭麴毒素A的苯環區被導入β-環糊精的疏水性部位。且於DOSY實驗中,藉由公式推導出結合常數:赭麴毒素A對β-環糊精結合常數為 497.68 M-1,赭麴毒素A對γ-環糊精結合常數198.86 M-1,則α-環糊精因空腔空間較窄,赭麴毒素A無法進入。這個實驗結果可運用於穀物上黴菌毒素檢測的快速篩選及增加偵測極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蘭花是台灣最重要的園藝產品,目前以出口為生產導向的蘭花種類超過5個以上,其中以蝴蝶蘭最知名而為台灣蘭花產業的代表。組織培養繁殖之分生瓶苗及不同大小之中小苗為目前台灣蝴蝶蘭外銷之主要項目,因此確保種苗之健康無病遂成為台灣蝴蝶蘭產業最重要之課題。過去產業發展過程中台灣蝴蝶蘭種苗之高病毒感染率曾是下游買方抱怨之項目,但近年來在產官學界之努力下,此項缺失已獲得明顯改善。蕙蘭嵌紋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 CymMV)及齒舌蘭輪斑病毒 (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 ORSV)被公認為具全球分佈最廣造成經濟損失最鉅的兩種病毒,台灣蝴蝶蘭也不例外。尤其有許多優良商業品種幾乎全數遭到此二病毒之感染,在無病毒種源無從尋覓之情況下,所繁殖之分生組培苗也全面感染病毒而影響其銷售。過去文獻上已累積相當多針對已感染病毒之植物進行去病毒處理(virus elimination)以重新獲得無病毒感染種源之報告與經驗,但是此等文獻迄今均未能轉化成可商業實際應用之穩定作為,究其原因應在於多數已記載之去病毒方法均落於時間耗費極長,且無法肯定獲致預期結果之格局。源此,本研究重新檢討過去累積之經驗,以蝴蝶蘭最具代表性之大白花V3品系(Phal. Yukimai×Phal. Taisuco Kochdian)為材料,採取三種不同策略比較其去病毒之效果。第一項策略乃切取病株之花梗芽莖頂組織,培養於經本研究測試且優化之擬芽球體(PLB)誘導培養基(內含10 g/L 蔗糖、0.9% (w/v) Bacto agar的1/2 MS基礎鹽類)中,經12-16週培養可穩定獲得擬芽體,誘導率約為17 %。後續將所誘導之擬芽球體單一挑出,給予特定編號之株系後對半分切,再培養於經優化後之繼代培養基 (1 g/L花寶1號培養基內含10 g/L 蔗糖、60 g/L 馬鈴薯泥、2.5 g/L 活性碳、0.5 g/L tryptone及0.9 % (w/v) Bacto agar)中進行增殖,每二個月繼代增殖一次,共至少五次繼代後再以相同培養基誘導再生為小苗。過程中每一繼代增殖之PLB株系均經過ELISA及RT-PCR檢測確認病毒感染狀態。結果發現在最原始所獲得的32個株系中有18個經過五代增殖與檢測均未發現病毒感染,其所誘導再生之小苗,也經ELISA證實為無病毒感染。過程中也發現,部分株系在第一代增殖時並未檢出病毒感染,但當其第二代增殖時卻發現有病毒感染情形,此感染情形於第三代繼代增殖後即未再出現。此一策略最終結算之去病毒比率約在56 %,獲得無毒苗時間估計至少需要10個月。第二項策略乃直接由取得之感染病毒PLB培植體挑取100個單一PLB株系進行繼代增殖,以相同之方式進行至少五次之繼代增殖,每代株系均經ELISA與RT-PCR之病毒檢測確認,最後發現有12個株系經過五代之增殖與檢測後,仍然維持無病毒狀態,其再生之小苗也檢測確認無病毒感染。過程中我們也證實如同前一策略般,有部分檢測為無病毒感染之第一代繼代株系,在第二代增殖時再被檢出病毒感染情形。相同的,此一病毒感染情形在第三代增殖後即未再出現。總結此項策略約可由增殖的PLB後代中獲得約20 %去病毒比率,所需時程約為6-7個月。第三項策略我們由確認感染病毒之PLB株系開始,將單一株系培養於含有抗病毒藥劑之繼代培養基中處理二個月,再移入不含藥劑之正常培養基,後續每二個月繼代一次同時進行病毒檢測,共至少進行五次繼代。本研究總共測試Ribavirin、Amantadine、Tamiflu、Berberine、Quercetin、牛樟芝、IMPDH抑制劑等業界常用或具有抗病毒潛力之藥劑或天然試劑,結果選出Ribavirin 及Amantadine二種進行進一步測試。我們先以感染單一病毒之PLB為材料測試上述兩藥劑在不同濃度下的去病毒效果及對PLB增殖的影響。結果發現當藥劑濃度提升時,PLB之增殖即相對受到抑制。而去病毒效果則與藥劑濃度之增加沒有對應之提升關係。兩種藥劑均在特定但並非最高之測試濃度下顯現最佳之去病毒效果。另外我們也確認Ribavirin對於ORSV與CymMV之抑制效果並無明顯差異,但Amantadine則對ORSV有明顯抑制效果,卻對CymMV完全沒有抑制能力。接著我們以複合感染ORSV及CymMV 之PLB株系為材料進行測試,若以不同濃度之單一藥劑進行處理時,所得之去病毒比率均在10 %以下。但若以上述兩藥劑搭配不同濃度組合處理時,我們發現獲得去病毒PLB株系之比率可大幅提升,其中有七種濃度組合之去病毒比率可以穩定超過30 %,甚至有一組合可以高達45 %。此一結果有別於過去文獻上之蘭花去病毒研究,首次採用Ribavirin 及Amantadine不同濃度混和處理,並且確認其可以穩定獲致30 %以上之去病毒比率,較之過去常用之單一藥劑處理之去病毒效果有明顯之提升,此一策略流程所需時間基本上與第二策略相同,但其去病毒比率卻有明顯之提升。上述三種策略進行過程中我們一再發現PLB株系在增殖初期會有檢測不到病毒,卻於下一代增殖後再被發現仍屬病毒感染之情形,因此我們確認不管PLB株系來自於莖頂組織之誘導或者來自抗病毒藥劑之處理,必須至少經過三代繼代培養與檢測仍無法檢出病毒時,方能確定為無病毒感染狀態,而可繼續維持至再生小苗。此一發現與作法有別於過去文獻有關去病毒研究時僅仰賴單一次病毒檢測即判定是否為成功去病毒之慣例,應能對未來去病毒技術在蘭花產業上之實務應用有所助益。 關鍵字:蝴蝶蘭、去病毒、擬芽球體、東亞蘭嵌紋病毒、齒舌蘭輪斑病毒、間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反應、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莖頂組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奶粉是在國際上許多加工食品中主要或次要的成分之一,飲用牛奶也被證實可以抑制發炎相關的疾病。然而,至目前為止,很少人知道奶粉中關鍵的抗發炎化合物。本研究將從各種奶粉樣品包括免疫奶粉、商業奶粉、脫脂奶粉、乳清蛋白中確認其抗發炎化合物。將奶粉樣品利用乙酸乙酯(EtOAc)萃取,然後將萃取液進行合併,並且過濾後減壓濃縮,得到濃縮之粗萃取物。同時利用半製備型高效能液相層析儀(SP-HPLC)分離粗萃物中之純化合物MB-1與MB-2,並將粗萃物與純化合物進行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試驗,最後利用分析型HPLC進行奶粉萃取物之分析。MB-1經過ESI-MS以正離子做測定,實驗結果顯示,MB-1分子量為679.8 g/mol,且僅在X公司產品中發現,研判可能為牛奶中一種新的抗發炎化合物;而MB-2經過ESI-MS測定,MB-2分子量為475.0 g/mol,經與分子量相近之兩個常用畜牧用藥比對,MB-2與該2化合物在NMR圖譜有具體差異,MB-2可能為牛奶中另一新的抗發炎物質。目前MB-1與MB-2之NMR圖譜皆請專業人士解讀當中。HPLC分析結果發現奶粉萃取物中含有不同含量之抗發炎成分,但是目前無標準品確認抗發炎成分確切之含量,仍需後續更深入的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使用田口氏實驗法,系統化規劃各項參數來進行模擬分析,針對滲透結晶防水材塗佈混凝土具有防水、與治癒混凝土孔洞之能力,借撞擊圓形筒柱試體模擬實際工程中施工不當形成的缺陷,再塗佈滲透結晶防水材後,經養護與靜置再觀察其抗壓強度之變化;以探討滲透結晶防水材在混凝土提高抗壓強度與修復混凝土缺陷能力: 經抗壓試驗後最適化因子表顯示 (一) 試體塗刷水性滲透結晶材料,強度較未塗刷之比對組抗壓強度高7%強度;較撞擊2次未塗刷之比對組提高19%強度。推論滲透結晶材料可持續發生填滿試體內小孔洞的作用,結晶材料可深入試體,進而修復試體內孔洞與施工不當裂縫,提高試體的抗壓強度。 (二) 拆模後第一天即開始養護效果最佳。滲透結晶材料塗刷次數以1為次最佳。養護日數以2日最低日數最佳。撞擊試體2次數後,塗刷滲透結晶材料確實可增強抗壓強度值。養護日數以2日最低日數最佳。推估滲透結晶材料由水能引導進入結構體,養護日數不需很長時間,但養護的起始日要越早實行會越好,效力越高。 關鍵字:水性滲透結晶材料、抗壓強度、治癒混凝土孔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農一號百香果為目前台灣最主流之栽培品種,由於此品種乃黃色種與紫色種百香果一代雜交之後代,因此其種苗必須以阡插或稼接等無性繁殖方式才能維持品種特性。民國70年間台灣百香果曾經因為病毒病的感染蔓延全台,幾乎摧毀了當時的百香果果汁產業。因此目前百香果種苗之生產必須建立無病毒感染之供穗園,定期檢測確定無病毒感染後方能採穗嫁接繁殖苗木。近年來百香果除台灣外亦極受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大陸地區消費市場歡迎,外銷種苗需求量快速增加,因此病毒檢測也有穩定之需求。過去本研究室建立無病毒百香果苗繁殖體系時曾發展可檢測此三種病毒之ELISA技術,但過程中必須分別進行至少三次檢測,程序繁複成本也較高。本研究乃基於過去發展生物晶片檢測法之經驗,希望利用其可以同步檢測多種病毒之優勢,加上檢測標的為病毒核酸特別適合偵測初期感染之樣品。過去台灣已記錄之百香果病毒種類共有三種,包括二種Potyvirus屬病毒;百香果斑紋病毒(Passionfruit mottle virus, PaMV)及百香果木質化病毒(Passionfruit woodiness, PWV),再加上胡瓜嵌紋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根據最新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及澳洲發表的資料,台灣過去所稱之PWV經序列比對後發現與日本所發表之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EAPV)在鞘蛋白基因(CP)上幾近相同,故認定台灣所稱之PWV乃EAPV之同種異名。本研究重新進行過去長期保存之PWV及PaMV分離株 CP基因之定序分析。比對後確認台灣PWV分離株與EAPV應屬同種病毒。甚至PaMV之CP序列與EAPV之相同度仍高於80%,依ICTV之分類標準PaMV也應歸屬於EAPV之同種病毒。然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日本與烏干達所發表之18個EAPV分離株序列中事實上有3種與台灣PaMV間有高達95%以上的相同度,而此三種與其他EAPV及台灣之PWV分離株在CP基因序列相同度上僅有81-85%。此一現象經PHYLIP軟體分析演化親緣樹後亦顯示現今所有登錄為EAPV之分離株應存在二大族群,族群間在CP序列相同度上約有10-15%之差異。以PaMV與EAPV相較,兩者間CP胺基酸序列相同度為84%;兩者之CP與NIb基因間之切位不同;兩者在CP基因之N端序列上有極大之差異;加上3’端非轉譯區核苷酸相同度僅為85%。此種差異吾等認為應可將此二族群歸納同種病毒之不同亞種(subspecies)。另外本研究已完成可同時檢測EAPV及PaMV等potyviruses及CMV之多目標型RT-PCR增幅及生物晶片雜合反應系統之開發,利用各自針對EAPV及PaMV之專一性引子對,可分別穩定增幅出613 bp及735 bp核酸產物,加上過去本實驗室已開發可穩定增幅CMV產出511 bp產物及可廣效增幅所有potyviruses病毒增幅出374 bp產物之potyvirus generic primer等四組引子對同時組合運作下,證實可穩定增幅單一或複合感染之百香果樣品,產生相對應之產物。此等產物再經生物晶片系統反應後,則可與本研究所設計之寡核酸探針產生雜合反應,判別感染病毒之種類。另外由於近年來台灣百香果又發現遭受兩種粉蝨傳播之begomoviruses感染,分別為大戟捲葉病毒 (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 EuLCV) 及木瓜捲葉廣東病毒 (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PaLCuGDV),本研究也已完成可同時增幅此二病毒之一組專一性引子對之設計與測試,可分別針對上述兩病毒穩定增幅出608 bp之核酸產物。接著分別設計兩組可區別此二病毒增幅產物之專一性探針,在晶片雜合系統下證實可鑑別此二雙生病毒之感染。利用上述所發展之晶片系統檢測由南投埔里、草屯、苗栗南庄田美、苗栗竹南等地區所採集之百香果樣品,並與RT-PCR檢測結果比對,證實能獲得穩定相符之檢測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Salvia)植物,其藥用部為根部含有脂溶性丹參酮類及水溶性之酚酸類化合物,近年來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之功效。本研究以農桿根群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BCRC15010感染丹參葉片所得之毛狀根作為試驗材料於液態培養系統生產丹參酚酸B,探討基礎鹽類培養基(½MS、B5、½B5、WPM及½WPM)種類以及B5培養基之組成成分對丹參毛狀根生長與丹參酚酸B累積之影響,並針對B5培養基主要組成成分(蔗糖、硝酸鉀、硫酸銨、硫酸銅、氯化鈷及磷酸二氫鈉等)濃度試驗經4週培養。所得結果顯示,丹參毛狀根不適宜於以½MS培養基進行培養;以WPM培養基(1x, ½x)進行培養3週可得較高之生質量(6.36 g dw/L)與酚酸B 含量(33.6 mg/g),酚酸B含量於培養過程中呈現先增後降之情形;以B5培養基(1x, ½x)進行培養,8週後可得最高之生質量(7.87 g dw/L),酚酸B含量於培養過程中均呈現下降之情形。B5鹽類培養基中單一成分之調整試驗結果顯示,硫酸銨濃度在0-2.0 mM之間培養4週後,各試驗組之毛狀根生質量無顯著性差異,然而毛狀根之丹參酚酸B含量會隨硫酸銨濃度提升而下降,於不含硫酸銨之試驗組其丹參酚酸B含量為對照組(1 mM)的3.1倍。於硫酸銅濃度試驗結果顯示,提高培養基中硫酸銅濃度(0-75 µg/L)可加速毛狀根生長,硫酸銅濃度50 µg/L試驗組之毛狀根生質量為對照組(25 µg/L)的1.5倍。此外,提高B5培養基中硫酸銅濃度0至75 µg/L,有助於提高丹參酚酸B含量。綜合不同鹽類培養基與B5培養基單一成分調整試驗的結果後推測,銨態氮的濃度與銅離子對毛狀根生長及丹參酚酸B累積有關鍵性的影響。為進一步證實銨態氮的存在對於毛狀根生長有所影響,以不含硫酸銨B5培養基進行毛狀根培養,並於培養第3週進行不同濃度之硫酸銨饋料添加試驗。實驗結果顯示,培養第3週於B5培養基(對照組)中毛狀根生質量高於不含硫酸銨之試驗組;但隨培養週數增長(4-6週),毛狀根生質量與增加趨勢改變,以不含硫酸銨試驗組較對照組為高。在培養第3週時於初始不含硫酸銨試驗組中各別添加0、1及2 mM硫酸銨,觀察其第4-6週之生質量變化並與對照組比較,顯示於培養第4週,試驗組之毛狀根生質量增加情形與添加之硫酸銨量呈現正比關係(2 mM > 1 mM > 0 mM >對照組);於培養第5、6週之毛狀根生質量變化顯示,饋料添加硫酸銨(1、2 mM)之試驗組,其生質量增加趨勢均減緩,顯示添加硫酸銨雖可於添加初期增加毛狀根生質量,但卻會妨礙後期毛狀根之生長。綜合上述,本研究證實提高培養基中銅離子濃度會促進丹參毛狀根生長與酚酸B含量累積,並釐清銨態氮對於丹參毛狀根生長與丹參酚酸B累積之影響,推測此現象為銨態氮的利用會損耗培養基中銅離子所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995年本研究室於高屏地區發現茉莉花 (Jasminum sambac (Linn) Ait.) 葉片出現嚴重黃化嵌紋之病毒性病徵,經分離與鑑定證實病株中存在一種文獻尚未記載之馬鈴薯Y屬 (Potyvirus) 病毒,命名為茉莉花T病毒 (Jasmin virus T, 簡稱JaVT)。JaVT的各項生物及分子特性包括寄主範圍、感病細胞之病理變化、傳播方式及鞘蛋白 (CP) 基因之分子量與序列均已釐清;然而田間茉莉花病株上所呈現之嚴重黃化病徵是否即為JaVT所引起,由於沒有無病毒感染之茉莉花植株可供接種故至今無法確定。本研究室後續由嚴重黃化病徵之茉莉花上又分離獲得一Carlavirus屬病毒,經鑑定後證實為一尚未見諸報導之新病毒,命名為Jasmin virus C (JaVC)。在後續研究中發現JaVC只會發生在嚴重黃化嵌紋病徵之茉莉花植株中,而在少數呈現輕微嵌紋病徵之茉莉花上並未出現。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釐清輕微與嚴重型病徵茉莉花植株中之JaVT在分子特性上是否有所差異,乃進行其全長基因體序列之解讀與分析。策略上利用已登錄於GenBank上之Potyvirus屬病毒基因體序列之保守區域配合JaVT已知之CP gene序列設計引子對進行此二不同病徵型茉莉花樣品中病毒全長基因體之增幅、選殖與解序。目前已分別獲得二組完整序列 (JaVT-M及JaVT-S),其中來自輕微病徵樣品之JaVT-M全長基因體含9639核苷酸 (nt),而來自嚴重型病徵之JaVT-S則含9660 nt。此乃目前已知感染茉莉花之potyviruses之首次全長基因體定序結果。依據此結果所為之病毒親緣性分析,證實印度於2008年登錄之Jasmine yellow mosaic potyvirus (JN807771.1) 與本研究室於2003年登錄之JaVT (EF535842) 應屬同種異名,故JaVT具命名優先性。我們比對JaVT-M與JaVT-S二基因體內各基因開放轉譯區 (open reading frame, ORF) 之核苷酸與胺基酸相同度 (identity),除NIb外其餘各ORF之核苷酸與胺基酸之相同度均在98-100 % 間,幾近相同。分析發現兩者間NIb ORF之核苷酸與胺基酸相同度分別只有90及96 %,為所有基因區最低者。JaVT-M之NIb全長含526個胺基酸,較之JaVT-S之NIb之全長517個胺基酸於C端下游附近多出9個胺基酸之嵌入序列。此外JaVT-S之3’端非轉譯區 (UTR) 較JaVT-M含有較長的 poly A尾部。針對兩者在NIb C端區域序列之差異,本研究設計一組可以增幅JaVT病毒3’端涵蓋NIb C端約1000 bp區域之引子對,分別增幅輕微與嚴重病徵型之茉莉花樣品,結果證實唯有前者所增幅之產物在NIb C端具有該特異性插入片段。印證此片段乃造成輕微病徵之JaVT所獨有。根據文獻報導NIb及3’端UTR之生物功能與病毒複製有關,因此推測JaVT-M基因體在NIb C端之特異插入片段與較短的3’端UTR有可能影響JaVT在組織內之複製,進而造成病徵之弱化。接續研究曾嘗試以即時定量real-time RT-PCR之方式比較二個不同病徵型茉莉花葉片組織內病毒複製量,但未獲得與上述推測吻合之結論。因此推測JaVT NIb與3’端UTR上所發現之差異序列可能尚涉及其他機制而造成感病茉莉花病徵之差異表現。此有待進一步之研究方能澄清。當然目前為止我們仍無法排除另一個茉莉花病毒JaVC可引起感病後加成效果,而造成病徵之加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真菌的二次代謝產物具有許多生理活性,如抗菌、抗癌、抗發炎、抗真菌。黑殭菌屬(Metarhizium)為昆蟲病原真菌的一種,廣泛使用於世界各地農業害蟲及疾病媒介控制方案中,可替代以往使用的化學殺蟲劑。事實上,環縮酚酸胜肽加上天然環胜肽,成為一個以上酯鍵連結為特色的天然產物大家族,此類天然產物,由於其具有多樣化生物活性,而引起科學界廣大興趣,包含抗癌、抗生素、抗真菌、免疫抑制劑或抗發炎。本實驗將以5L攪拌式發酵槽發酵培養黑殭菌素,並以乙酸乙酯萃取其成分,續以半製備型HPLC分離純化並大量收集,此外,研究顯示小皮傘二次代謝物可抑制孢子萌發,作為抗生素或生物殺蟲劑。本章將探討真菌小皮傘固態培養,並觀察其生長型態,了解小皮傘其他生理活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