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21.170

華岡史學/Hwa Kang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tudies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討論五帝中帝顓頊的兩個神話,「絕地天通」與「死即復蘇」。「絕地天通」是上古時期的重要變革;「死即復蘇」透露出遠古部落的變遷融合。本文試圖從這兩個神話的試釋中,瞭解如何分析出「神話」中寓含的「史話」。

  • 期刊

清商樂從曹魏即受到宮廷重視,經歷兩晉與南北朝,逐漸發展成主導地位之一,作為宮廷音樂種類的清商樂,有不同時期的需求與器樂配置的考量。沈括《夢溪筆談》用「前世新聲」反映清商樂在現實歷史的變革途徑,是研究清商樂的基本藍圖。但以清商樂「前世新聲」的意義而言,並不單純為先秦房中曲之遺聲到江南新聲的理解。在轉化過程中,文獻在敘述上有諸多歧異與僭越禮儀等等,且各諸史〈音樂志〉對清商樂的見解彼此間又有差異,必須從其他〈列傳〉、〈職官志〉、〈詩集〉等等釐清其微妙關係。清商樂與政權之間不穩定的關係,樂工、樂器輾轉於南北朝宮廷中,不同畛域間各有其發展。因此本文擬以地方俗曲到王者之聲的演變,瞭解清商樂的淬鍊過程。本文擬分成永嘉之亂(311)前後兩大部分,逐一論述清商樂的形成及其器樂調性。前一部分探索漢代樂府中俱有清商樂的文化氛圍及官僚組織的運作,不僅分析清商樂形成的因素,也藉由政治運作的歷史背景,思索變化的潛因;次則論析清商樂南北不同政權的運作與具體內容。文中就以下幾點作討論:(一)漢樂府俗曲與清商樂之關係。(二)永嘉之亂前,相和曲內容形式逐漸成為「清商三調」,曹魏時期開始受到帝王、貴族的青睞,並改良清商雜舞。(三)永嘉之亂後,清商樂南北分流,擺脫了舊有的調式及器樂組合,創造新的宴饗曲風。(四)隋唐時相容並蓄,清商樂與十大樂舞共同呈現於舞臺,但此時清商樂僅是前朝舊樂內容。從四個論點中抽絲剝繭,以期辨明清商樂不僅具有審美觀的意蘊內涵,且受到帝王的喜愛;藉由對諸文獻的比對中,歸納出清商樂在政權遞嬗中,轉化成政治運作符碼的因果律。

  • 期刊

西晉永嘉之亂,晉室南遷,北方陷人五胡亂華時局(304-439),而在北方連年爭戰諸國興替無常,人命如螻蟻。加以當時佛教從海與陸路傳至東土,陸路多沿絲路與河西走廊。因之,北方地區佛教亦多所流布。本文主在就北涼佛教對高昌與北魏政權之影響,首從北涼時期佛教高僧代表曇無谶在當時就佛教之譯典對北涼之影響作一闡述。次從北魏滅北涼,當時北涼佛教在北魏時期,如何存亡絕續,在佛典經譯與開窟造像上,又是如何對北魏佛教傳播形成影響。最後從北涼滅高昌後,雖然高昌本有佛教宏法,但高昌興滅,在北涼政權下,佛教在高昌的傳播更蔚為主流,而在此時期的石窟造像,更成就了佛教藝術上不朽的的璀璨文明。

  • 期刊

西藏民族從唐朝時期一躍成為東亞的強大勢力,後來隨著唐朝滅亡,吐蕃也跟著分裂與崩壞。本文主要探究唐代吐蕃興衰原因,以宗教觀點,研究其對政局的影響。在吐蕃亡國眾多因素中,本文特別聚焦在政教關係上。筆者將唐代吐蕃分為兩期,前半期的興盛,後半期開始漸漸走向滅亡。吐蕃王朝自始自終朝廷內皆有兩敵對集團互相鬥爭的狀況,然而兩集團敵對不見得就會使國家處在內鬥或失去向外擴張的機會。墀松德贊贊普以前,即便權臣控制王室,也以擴張領土為優先政策。但其以後的吐蕃卻在推廣佛教下,宮廷內鬥更趨嚴重,國家經濟財政也往不平衡的方向前進。墀德松贊贊普開始,為了將王室長久的敵人本教勢力給徹底解決,大力推廣佛教,僧侶甚至能坐上百官之首的位子。這就是為何在吐蕃宗教會牽扯到政局與形成特殊相制的原因,此為整個西藏歷史特殊之處。佛教勢力地位提升,也標示著本教勢力官員們的地位將大幅降低,為顧及自身生存之空間,不得不對王室大反撲,墀祖德贊贊普最終被暗殺身亡。繼任者朗達瑪可能為了緩和衝突氣氛,便開始修正興佛政策,但國家內部總總矛盾勢必將吐蕃帶向滅亡。朗達瑪無力可回天,便被後代佛教史觀之教法史料視為代罪羔羊。

  • 期刊

本文主要以白江口之戰作為一個中間點,來探討七世紀的東亞國際情勢。這個時間點,唐朝建立了大帝國,以致於周圍地區,如朝鮮、日本,都與唐保持密切的關係。但在本世紀中葉時,朝鮮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發生衝突,進而相繼引唐朝與日本大化革新政府的介入。使原本朝鮮島上的衝突,演變成跨國性的大戰。三方在唐高宗龍朔三年(663),爆發了白江口之戰。最後結果,由新羅與唐聯軍,打敗了日本跟百濟聯軍。大戰過後,日本勢力退出朝鮮,而唐勢力則進入半島。儘管唐與新羅又聯手打敗高句麗,雙方卻也發生衝突,最後新羅將唐趕出朝鮮,統一整個半島。白江口之戰過後,朝鮮半島完成統一,唐、日兩國也致力國內的發展,造就一個東亞和平的狀態。

  • 期刊

孔雀明王是屬於密教的神祇,密教佛典《孔雀明王經》傳入中國的時間甚早,魏晉至唐即存有六部漢譯本。從目前已知文獻及圖像史料記載來看,孔雀明王信仰與其它密教信仰相較起來,在中國似乎有流傳但並不廣泛,發展的狀況相當耐人尋味。本文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下對孔雀明王宗教意涵、經典內容以及信仰功能進行進一步的梳理,並討論宋代以前孔雀明王信仰在中國的發展軌跡及脈絡。

  • 期刊

本文主要利用漢文以及古爪哇文史料對元朝征伐爪哇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考述。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史事進行了考論,第一,分析雙方之間爆發戰爭的原因,第二、詳細論述此次戰爭的過程,第三、闡述了這場戰爭的結果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此外,本文對史料中尚有記載之元朝征爪哇諸將領的事蹟進行了勾稽爬疏,一來可以管窺此次戰爭的規模,二來則可以揭示此次戰爭對征戰將士個人仕途所造成的影響。

  • 期刊

近來,中國大陸民間興起了一股「民國熱」的現象,並引發諸多討論,本文針對此一現象,試圖就大陸媒體和網路上的相關討論,予以分析和解讀,或可瞭解其背後所顯現的意涵。「民國熱」的說法,主要指大陸民眾對「民國時期」(1912年至1949年)的政治、外交、民主、文化、人物、教育等事務所興起的一股支持風潮,並認為那一段國民黨主政的民國時期,可能比後來的共產黨中國,來得更有活力、更開放與更成功。而這些討論,也相對引發中共官方的嚴詞批評,認為是在污蔑共產主義,製造思想混亂,以及美化和吹捧中華民國時期的歷史,是一種畸形的、病態的緬懷。我們如從學術層面來理解,這個現象可能反映了當前中共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已經受到民眾質疑,而企圖以借古諷今的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不滿。再以歷史角度觀察,這個現象,或多或少在大陸民眾的心中,已經還原了部分的「民國」的真實面貌,並展現著歷史並不因時間而可被遺忘的特質。也許,海峽兩岸都應從「民國熱」中,記取歷史教訓,謀取人民幸福,才是中國未來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