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58.47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的第二次建城在今年恰好屆滿190年,就當代的文化資產價值而言,舊城反映了多重的歷史脈絡、地方空間的文化表徵及區域發展的變遷。過往的相關文章已多專注於歷史文獻的梳理,本文則嘗試探討舊城在近年來透過多次的文獻史料的討論、基地調查的研究,逐漸完備其空間脈絡及建築形制論述的過程,期待大眾對於近年來各方投注於舊城研究之歷程與成果,有更進一步之認識,並凝聚守護此一重要文化資產之共識。

  • 期刊
  • OpenAccess

1806年1月(嘉慶10年12月)蔡牽侵入東港,鳳山吳准泗焚掠新城,1824年(道光4年),楊良斌圍攻埤頭街,不久被平定,在鳳山縣興隆莊建城乃成當務之急。鳳山縣官民、府城郊商等捐款築城,1826年(道光6年)鳳山縣舊城(石城)竣工,距今190年。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審查通過鳳山縣舊城,含位於左營的北門、南門、東門、城牆、護城河、拱辰井、鎮福社為臺閩地區的一級古蹟,1998年(民國87年)省虛級化後,改稱其為國定古蹟。1903年(明治36年),鳳山廳長川田久喜為了修建鳳山地區的下水道,提請將西門塌落的石材與磚塊移作工程建材,此處之「西門」乃指鳳山縣新城之「西門」。1921年(大正10年)開設高楠公路左營段,從舊城南門往北直接切穿北門和西門間的城牆,從1928年(昭和3年)所測之地圖(圖3),鳳山縣舊城西門尚存。1933(昭和8年),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第一次指定六處國定史蹟,鳳山縣舊城址為其中之一。據1933年(昭和8年)11月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尾崎秀真的調查報告:鳳山縣舊城東、南、北三門,大略原形殘存,西邊城牆全部損毀。又據1933年(昭和8年)12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東、南、北三門,大致原形尚存。西門既已拆除,城牆也只剩東南一帶。推測西門毀於1928年(昭和3年)-1933年(昭和8年)之間。1944年(昭和19年)西門段附近設有震洋隊,高雄左營基地由第20、第21、第31震洋隊成立,是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軍震洋隊基地。為了給震洋特攻隊的隊員們精神上有所寄託,亦建有震洋神社。2004年(民國93年),郭吉清老師以日治時期的地籍套合後,再做現地測量,確定鳳山縣舊城西門城蹟的位置為左營區自治新村376號全部與378號部分眷舍。2013年(民國102年)國防部拆除自助新村,陳啟仁教授在自助新村範圍挖掘,發現了舊城內牆、外牆與馬道基座,與北門、東門段城牆構法吻合,確定應是1826年(道光6年)完工的石牆。以硓(石古)石建造的城牆約90公分寬,內外城牆的距離約2公尺80公分,可確定是清代建造的西門城牆主體,已有超過60公尺長的城牆被發掘出來。目前已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左營舊城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鎮福社、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舊城城牆保留618公尺,是國內清代城牆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大的城牆古蹟。

  • 期刊
  • OpenAccess

道光6年(1826)鳳山縣舊城石城竣工,距今為190週年,清代鳳山縣方志惟《鳳山縣采訪冊》刊印於鳳山縣舊城建成之後(約近70年),《鳳山縣采訪冊》雖為纂修臺灣通志而采訪纂輯,但因地方的環境實多有變化,恰可校舊志之缺失與補舊志之不足,為地域研究的重要史料。《鳳山縣采訪冊》依據通志局所頒之采訪冊式進行采訪,客家族群非積極參與采訪的態勢十分清楚,掌握書寫詮釋的閩南族群,在處理客家族群與相關的義民課題時,對客家族群以負面書寫彰顯,對義民書寫以迂迴的方式來批判客家義民,表現出地區福佬人書寫的主體意識與反應地區閩客關係長期不和的現狀。清代地方官員對乞丐、渡夫、轎夫等游離土地有組織化的人群,只能要求組織頭人約束組織成員藉以維持社會秩序,但又勒石恐嚇組織頭人要究案嚴懲不貸;地方官員表面上與良民站在同一陣線對抗破壞善良秩序的組織頭人,卻又不能不借助這些組織頭人來管理游離土地的人群。地方官員的勒石立碑示禁,展現了公權力的企圖,但屢禁屢弛,禁不勝禁,也突顯出公權力的不彰。地方胥役因包庇、索賄、陋規、勒索而獲利,地方胥役也介入犯罪案件,成為受益者與案件發生的幕後推手,地方胥役的陋規勒索令士、農、商等均受其害,其獲利的源頭來自於地方各階層與各種事務,但地方因之多事,家戶因之不安,社會問題與亂象因之叢生。

  • 期刊
  • OpenAccess

清代乾隆年間,鳳邑舉人卓肇昌,寫了古詩〈龜山八景〉:「山嵐曙色、層巖晚照、雨中春樹、疏林月霽、晴巒觀海、古寺薰風、登峰野望、寒夜啼猿」。卓肇昌是左營廍後人,乾隆15年(1750)中舉人,晚年擔任鳳山縣書院的教師,居在龜山旁的屏山書院齋舍內,反覆觀察龜山地景的季節變化,創作〈龜山八景〉古詩,也抒發心懷,留下傳世詩句。現代的讀者對於清代古典詩的賞析,會有獨特的主觀感受。本文是以人文地理的觀點,從清代輿圖及日治地籍圖中,先找到卓肇昌廍後老家,與創作八景詩的屏山書院位置,再審視清代〈龜山八景〉之詩意,及比對現今龜山地形,發現〈龜山八景〉的詩文,寫景內涵多於寫意,也記錄清代左營舊城的人文景觀。本文嘗試指出現今欣賞此八景的「最佳」位置,以供尋幽訪勝,並探討左營舊城的過往變遷。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藉由2014-2015年針對鳳山縣舊城西城門的考古學清理工作,以及其周邊地區史前文化遺址之考古學研究結果,並參酌歷史文獻的記載,以及左營舊城地區二個經指定與公告的文化資產,包括以「外興隆營區」為公告範圍的直轄市定遺址-左營舊城遺址,及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為主之歷年研究成果,說明鳳山縣舊城地區自史前至歷史時期之人群活動狀態與考古遺留。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區域史前時期人群的活動,可於距今約5000-4500年前後之大坌坑文化晚期至細繩紋陶文化時期即開始,一直延續至鳳鼻頭文化約當距今2000年前後。而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明鄭時期之後,興隆莊地區陸續開發,但根據考古學研究的結果,顯示鳳山縣舊城地區遺留的文化層與相關文化遺跡,仍以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前期階段,也就是康熙61年(1722)間鳳山縣舊城首次興築土城基礎以來,至道光5年(1825)改建城門、城牆和護城壕等而為石城遺蹟間出土的數量最多。此外,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鳳山縣舊城四個城門為不同的督造與部分相同的督建者興建而成,但根據四個城門基礎的建築形式與空間配置而言,則可見北門與西門、東門與南門,呈現二組兩兩相似的形式,說明當時可能參照了二組不同的建築設計圖,並以相鄰的二個城門同屬一組的方式興建,這是否與當時督建時便於就近掌控有關,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

  • 期刊
  • OpenAccess

民國80年代末期,臺灣教育文化注重本土化的呼聲達到最高點,鄉土教學推行的如火如荼,文建會引進社區營造新觀念,補助鼓勵民間成立文化新社團,公部門極力仰賴民間團體策劃辦理各項文化活動,NPO團體有了更多活動空間,高雄市許多文史團體在此時紛紛成立,舊城文化協會也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從「社區讀書會」正式登記為民間文化社團,於民國88年(1999)5月29日成立。左營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是促成「舊城文化協會」能在經費拮据下,持續不斷運作的主因。左營曾經是鳳山縣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高高屏地區軍事指揮所,目前仍是中華民國海軍的最大基地,是高雄市史蹟數量最多、最豐富的地區,左營的史蹟幾乎是臺灣歷史的小縮影,其多樣性與歷史時間縱軸的深廣度,在全臺灣來說是絕無僅有。本文藉由協會參與並推動的左營地區文化資產重大事件,從協會的文書檔案、剪報資料、研究出版品,及近年來登錄於文化部「臺灣社區通-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Facebook)」等網站資料,串聯顯示協會創會宗旨與運動軌跡,這些左營地區文化資產的重大發現與保護事件紀錄,不止印證全體會員努力足跡,更可作為將來公部門規劃建設「舊城文化園區」之參考文獻,善盡NPO團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