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8.50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陳福謙看到19世紀中葉東亞貿易的變局,意識到了日本市場的變化,1870年籌設將打狗糖直接運送到橫濱銷售,由陳中和執行,建立了產地與消費市場的直接連繫,臺灣糖商再度站上國際貿易舞臺。1870年之後日本橫濱一直是打狗糖的重要外銷市場,其實不是歷史的偶然。陳福謙在1870年的冒險,以及陳中和主持順和行橫濱貿易,運送快速、滙款靈活,在東京市場與英國人競爭獲得優勢,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臺灣內部臺南及打狗的糖商勢力也出現了消長。商業活動出現了因應時代的改變,砂糖的生產方式則未產生變化。19世紀後期臺灣糖所面臨的挑戰是洋人機械化的製糖技術,在日本市場的轉捩點出現在中法戰爭。1885年之後,臺灣紅糖在橫濱市場,有一部分被洋人機械化生產的白糖、紅糖取代,市場占有率持續降低,這是一種全新的歷史經驗,只有如左宗棠等極少數人有所認識,但並無力改變現狀。臺灣在清朝統治下的最後幾年,蔗糖轉而依賴中國市場,生產也陷入了停滯。

  • 期刊
  • OpenAccess

夜市一直以來都是臺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場域,提供人們民生上的需求也豐富了庶民的夜間生活,過去因其非正式的經濟型態使其長期處於社會制度的邊緣角色,現今則因休閒意識的抬頭及觀光旅遊業的興起而成為新亮點。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參與觀察以及深入訪談等方法,並以高雄市觀光夜市為對象,探究夜市從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角色,轉變成為人們落實休閒實踐與消費需求的場域;深入分析觀光夜市在休閒旅遊益受重視的趨勢下,從地方的城市行銷一直到當前國家觀光發展政策中,成為城市之地方文化特色之過程。本研究呈現出夜市社會地位角色的轉變軌跡,並探討近代臺灣社會在全球化-地方化之作用下消費文化、大眾文化以及大眾傳播媒體對建構觀光夜市產生之作用力。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陶瓷文物,可依照其產地來源,大致區分為臺灣、中國大陸與日本,共三種主要來源,而這些來自不同產地的各類陶瓷文物,各自呈現出不同的類型特徵、年代與功能,多樣化地反映了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變遷,以及常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面貌。館藏陶瓷以臺灣本地燒造者數量最多,其所屬年代約在清代後期至近代20世紀左右。產地包含鶯歌、新竹、苗栗、臺中沙鹿、南投、臺灣南部等地,其所屬功能用途具有相當多樣的特徵,顯示臺灣本地燒製的陶瓷,在民間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以及臺灣近代陶瓷工業逐步發展的歷程。屬於中國大陸燒製的陶瓷文物,所占數量次之,其各類器形與紋飾呈現中國陶瓷傳統工藝、功能使用與審美價值,連繫了清代以降,臺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至於館藏日本陶瓷以20世紀前半的高品質瓷器為主,是日本殖民地統治臺灣時期被引進島內居民生活中的外來陶瓷製品,而新的餐飲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和風審美情趣,也清楚地體現在這些陶瓷的造形、功能與紋飾之中。

  • 期刊
  • OpenAccess

左營舊城的城門及城牆遺址為國定古蹟,國防部2013年因眷村改建計畫,開始拆除舊城內的左營自助新村,拆除過程中,清代城牆及日軍震洋隊遺址陸續被發現。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在眷舍拆除過程,發現西門段城牆上有疑似日本神社的本壇基座、手水缽及神社參道。筆者經由現地探查及文獻考證,請教日本海外神社學者,展開舊城城牆上的日軍神社解謎之旅,並於2014年2月確定城牆上的神社為「震洋神社」。本文探討二戰期間日軍震洋隊,在左營舊城內的基地設施及相關活動,包括設立營舍、防空壕、神社及日軍墳墓區的秘史,公諸於世。二戰期間震洋隊的基地建設,再次改變清代舊城城牆結構及城內土地使用,其過程亦可旁證西門段城牆消失的原因,並見證左營舊城在歷代政權演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軍事重鎮角色。

  • 期刊
  • OpenAccess

十全腔聖樂-是大高雄地區廟堂祭儀最常使用的音樂種類,此種在日治時期自臺南孔廟傳入本地的「雅樂十三音」(原稱「十全腔」、「十三腔」」、「十三箜」),在臺灣光復之後,各廟堂因用於祭神而逐漸改稱為「聖樂」,演奏聖樂的團體則被稱為「聖樂團」、「聖樂隊」或「聖樂陣」。筆者觀察在21世紀初期,在高雄地區設有聖樂團的廟堂至少有50團以上,通常由廟堂內部擅長聖樂唸譜與樂器演奏的堂生擔任藝師,或另外聘請專業藝師蒞臨指導;這些受聘往來各聖樂團的指導藝師人數概約有20位,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藝師,則係1993年榮獲教育部「薪傳獎」、2010年榮獲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為「高雄市傳統文化資產十全腔聖樂保存人」之李添貴藝師。本文將就筆者20年來與李添貴藝師密切往來之貼身觀察,為其撰寫學習與推展聖樂的生命紀錄,希望能夠在臺灣音樂文化史頁裡,留駐這位國寶級聖樂藝師的身影。

  • 期刊
  • OpenAccess

西元1871年4月2日破曉時分,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同是英國人宣教士馬雅各醫生帶領下,從廈門乘船來到了南臺灣打狗,在打狗盤桓3天後,湯姆生一行人又乘船北上來到臺灣府;周全準備之後,4月11日,大夥兒又往東行去,在內山地界客旅極稀的拔馬、木柵、柑仔林、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與枋寮等「熟番」與「生番」地界徒步繞行了一圈。前後將近一個月的旅行,四份細膩報導與63張精采照片出現了,於是南臺灣沿海與內山地界,乃有地景、植物、動物、人物、服飾、房屋與維生方式的深度記錄留存。隨著湯姆生照片與報導的遠播,打狗、臺灣府城及南臺灣內山地界的美麗地景與平埔族群人物影像,一時間在歐美地區廣為流傳。筆者,謹以湯姆生標示了路線與地名的南臺灣旅行地圖、四份文字報導,及63張濕版攝影法拍攝的照片,再加上剛完成的「1871約翰‧湯姆生南臺灣旅行地圖衛星影像對照版」地圖,試著全面揭開湯姆生一步一腳印的旅程印記與臺灣少為人知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