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40.207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為主題,探討受災最為嚴重的荖濃溪與楠梓仙溪流域布農族、南鄒族、西拉雅大武壠社群等原住民族遷徙與安置的問題。文中從早期文獻,舉例說明國家政權強力介入原住民族遷徙、納入國家體制、重新定義土地權力與山林資源運用,迫使原住民族無法以自主的形式,保護其傳統與文化。莫拉克風災之後,雖然政府與慈善團體努力協助,卻因未讓原住民族充分參與決策,未從其主體思考,所訂出的安置措施,包括讓山林休養生息的環境保護議題,某種程度壓縮原住民保有山林傳統領域與生活方式的可能,形成另一種「封山」的思維。在原住民族請願與抗爭之下,災後安置措施逐漸回應需求,不過仍有多項問題,需要解決。文末針對貧窮的威脅、長遠的規劃以及原住民權益的問題,提出討論與建議,省思原漢的族群關係。

  • 期刊
  • OpenAccess

香蕉產業曾是帶動臺灣經濟的重要農作物,也帶領臺灣曾在六○年代贏得香蕉王國的美譽。隨著臺灣逐漸朝向工商業社會發展,農業式微,香蕉產業帶來的風華也隨之褪色。然而香蕉產業在臺灣發展百年以來,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與貢獻,對部分地區發展帶來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多重效應。旗山,曾是全臺香蕉產業及交易量最高的地方,香蕉產業風華和旗山地區呈現同軸同步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自日據時期以來至今的臺灣香蕉產業發展和產銷制度變遷,將臺灣香蕉產業劃分為:即日本國內交易時期(1946年以前)、外銷出口聯營制(1950~1963年)、五五出口制(1963~1973年)、產銷一元制(1974~2006年)。而後分析在香蕉產業發展的脈絡下,香蕉產業對旗山地區的經濟發展之帶動作用,及社會文化的累積和影響。臺灣香蕉產業在二次大戰前後,各有一次發展高峰,旗山的經濟發展曲線與臺灣香蕉產業的發展是平行的,香蕉產業的興起為旗山帶來了繁榮,促進交通運輸、人口快速增加,金融發展完整,產業多元發展及機能完善;香蕉產業的衰微造成了旗山的光華不再,使其失去成為功能中心的優勢。然而,香蕉產業已成為旗山鎮的集體記憶及文化財,當前的旗山正嘗試將香蕉產業轉型為其地方文化旅遊資本,鄉村發展的過程,也持續在歷史長河中前進,留下軌跡。

  • 期刊
  • OpenAccess

位於高雄市北部的岡山地區,是縣市合併以前高雄縣的三大地方分區所謂的「高雄三山」之一。這一個具有實質意義的地理空間單位,雖然是直接沿襲自日治時期的「郡」,然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觀察,仍然可以在其間發現清楚的區域空間整合之歷史脈絡。地處高雄平原北部的岡山地區,擁有廣大平坦的平原及寬闊的蟯港內海,提供先民們豐富的生活資源。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在生活資源上出現明顯的區域互補性,沿海與內陸兩個區域之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貨物的往來交易,是透過生活機能的互補性,以小額商品交易達成的空間整合。從交通的角度分析,漢人在臺灣南部的拓墾,是以現今的臺南市一帶為中心,其大致的順序是先由北至南,再由西到東。岡山地區不曾作為縣廳級以上的行政中心,反而長期居於臺灣府治與鳳山縣治之間,是臺灣南部兩大行政中心之間的聯絡廊道,是南來北往交通的必經之地,空間上的過渡性格十分鮮明。然而受到東西向河川的阻梗,岡山地區的南北向陸運只能作為客運及訊息傳遞之用,無法負擔大宗貨物的運送,所以大宗貨物則以水運居多,藉著蟯港內海穩靜的水域,所提供安全的貨船運輸方式,連結出跨區域性的南北向交通路線,達成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形式的空間整合。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的目的,在於釐清過去對「高雄」飛行場記憶的混亂。以往的記述中,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至少有:(一)昭和11年(1936) 8月1日,島內線航空所使用的「高雄」飛行場;(二)昭和13年(1938)4月1日,「高雄空」進駐的飛行場;(三)昭和14年(1939)12月1日開場的「高雄」飛行場;(四)被視為「高雄」飛行場的岡山機場;以及(五)警備總部記載的「高雄」機場。這五座「高雄」飛行場是同一座嗎?如果不是,那又是哪些機場?透過史料的整理與分析,本文研究結果如下:(一)昭和11年(1936)島內線航空所使用的「高雄」飛行場,就是屏東飛行場。高雄州當局雖一度設法將屏東站之業務轉移至高雄,但因機場旋即轉為軍用,沒得到預期之結果;(二)昭和13年(1938)「高雄空」進駐的飛行場,應為馬公飛行場;(三)昭和14年(1939)開場的「高雄」飛行場,實為岡山飛行場;(四)被視為「高雄」飛行場的岡山機場,的確來自日人舊稱。但高雄飛行場之名稱,並非因高雄空而來。而是它在昭和14年(1939)開場時的「本名」。高雄空的開隊,應在昭和13年(1938)的馬公飛行場;(五)警備總部記載的「高雄」機場,依地圖位置研判,則為今海軍海航左營基地。

  • 期刊
  • OpenAccess

鳳山南麓一帶,今日國定遺址鳳鼻頭(中坑門)遺址其範圍及周邊地貌目前主要為果園使用。但關於土地開墾成果園之過程,乃至於該區域受近代漢人、日人之墾拓過程,雖屬於遺址區域內人類活動之一部分,卻與史前人類在該區域的活動一般,隨時間消逝而逐漸受人遺忘。藉由臺灣總督府公文檔案搜尋系統,發現總督府公文檔案〈鳳山下里中林仔庄、小竹下里王公廟庄實測圖〉等二張大圖,以及大圖所屬公文〈山田耕作官有原野豫約賣渡願許可〉書類,記載內容似乎與日治時期遺址附近之開墾有關。本研究因此透過遺址周遭地籍資料,以及地籍圖、地形圖之比對,可確認今日指定遺址範圍之大部分相對較陡峭之土地,於1917年至1919年間由日人山田耕作主導造林開墾之事實。但夾雜於造林開墾地之間及位於造林開墾地周邊較為平坦之土地,大部分在山田耕作進入該地進行造林開墾之前已為漢人所有土地,而持續在區域中進行耕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