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06.232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論述1940年高雄州下學校奉祝體育/運動會,試圖從「反映戰爭時局與奉祝皇紀二千六百年運動慶典儀式的上演」,以及「渲染時局色彩的運動遊戲項目」兩個主題切入。為此,主要採用《高雄新報》所刊載的史料為中心,以《臺灣日日新報》、《武道.體操.國防.遊戲 興亞總力運動會》、《皇紀二千六百年奉祝運動會資料》等相關史料為輔,冀望能彙整、考察1940年高雄州下學校奉祝體育/運動會的舉辦內容與歷史意義。考察1940年高雄州下學校奉祝體育/運動會過後,可窺知:邁入戰時體制與奉迎皇紀二千六百年所形成的特殊時間點,不僅讓原本單純的運動競爭與體育表演活動場域,成為灌輸日本天皇制國家意識和檢視少國民體力向上的道場,其在開、閉幕進行程序渲染濃厚日本天皇制國家宗教儀式色彩的同時,也讓體育/運動會轉變成宣誓信仰大日本帝國的舞臺。

  • 期刊
  • OpenAccess

1912年(大正元年)陳啟川負笈東瀛的慶應義塾普通科就讀,後來進入慶應義塾商工部,他非常熱愛運動,曾是慶應義塾田徑短跑的運動健將,也是三鐵中田徑校隊高手。1918年(大正7年)10月在東京三田網町舉辦第一屆慶應競技會,陳啟川嶄露頭角,1918年(大正7年)10月5日、6日,在東京三田網町舉辦第一屆慶應競技會,比賽項目有賽跑、高欄、跳高、跳遠、鐵餅、標槍等,陳啟川的鐵餅成績是23.70公尺,得到第一名,此乃陳啟川參加田徑賽首次獲獎之紀錄。1918年(大正7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陸上競技大會,慶應商工陳啟川等人,在接力賽得到第三名。1920年(大正9年)4月17日,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第一次預選會,400公尺接力賽慶應義塾代表隊陳啟川等4人,通過此次預選會(共通過191人)。1920年(大正9年)4月24、25日,舉行第二次預選會。第二次預選會的400公尺接力賽,陳啟川以47秒5分2,打破日本的新記錄,獲頒優秀記錄證。1920年(大正9年)夏天陳啟川參加慶應義塾全白俱樂部,遠征北海道,與北海道、庫頁島的聯合隊伍,在札幌比賽,比賽的高潮是長距離的自行車競技,慶應隊全白俱樂部得到勝利。1920年(大正9年)11月2日、3日,第二屆全國專門學校聯合競技會,800公尺接力賽,位居第二名。陳啟川的跳遠,以5.98公尺的成績,位居第三名。陳啟川的標槍,以38.50公尺的成績,位居第二名。此次陳啟川的五項全能,位居第三名。1934年(昭和9年)10月,高雄壽山高爾夫球場竣工,同年11月開幕,陳啟川是開幕球賽中,唯一參賽的臺灣人。1934年(昭和9年)淡水高爾夫球場錦標賽冠軍,是當時唯一列名該球場榮譽會員的臺灣人。陳啟川市長多方奔走,覓得高雄工業給水廠的72甲土地,1961年(民國50年)5月,動土興建高雄高爾夫球場,同年10月完工,10月25日開幕使用。旅居日本的高爾夫球名將陳清波曾說:「如果沒有啟川先生,就不會有高雄高爾夫球場。」陳啟川先生為高雄市提供高爾夫外交的重要場地。如來臺灣訪問的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或經常隨第七艦隊巡弋而到高雄訪問的美國高級將領,最喜歡到高雄高爾夫球場打球,大都由陳啟川接待陪同打球,一來球場設施新穎、風景如畫,二來球敘交往過程,加強了中日、中美關係,功不可沒。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道德院成立於民國49年(1960),坐落於高雄市三民區金獅湖畔,主祀神為太上道祖與太乙救苦天尊,創建人暨第一任住持郭騰芳,為讓此地成為坤道習道修行處所,民國50年代末期在他的規畫下,早期曾組織一個名為「玉女組」的年輕女子習道誦經團體,最終有五至七名青年女性曾經選擇成為出家法師,幾經波折後則有六名坤道在此出家。在建廟之前及廟宇落成後,為培養出家法師修習道法科儀,曾延請高雄苓雅區道士家族-孫番賓道長教授。在草創道德院之初,郭氏主要是以孫氏道士家族來傳授道法,雙方合作近十年之後,因孫氏經濟上以及個人身體健康問題,後來改由左營地區高卻道士接手此項工作。早年,道德院出家法師與孫氏道士家族各自擁有哪些廟宇內、外部的支配權力?兩者在支配權力上的運作方式為何?在舉行廟宇例年祭典儀式活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彼此分工與合作方式為何?亦是本文研究核心與主要論述範疇。

  • 期刊
  • OpenAccess

旗津風華近年隨著觀光發展逐步再起,但它看似蓬勃光鮮的轉型,卻在各項數據裡,隱藏不住其社會內部的衰退。雖然旗津的相關研究豐富,卻鮮少整合旗津與港口的關係,也較少採以政治經濟的空間觀點檢視,更缺乏描繪政府治理權力與決策對地方空間與社會產生的影響。為了更深度的理解旗津面臨的處境及其結構,本文藉由當代空間理論,嘗試以時空結構與空間政治的觀點,重新梳理與詮釋旗津的空間發展。本文以史料、研究文獻與報紙資料為基礎,採三個時期作為分析:二戰前(1624-1945年):當代國家治理與港口空間的形成、二戰後(1945-1990年):國家緊密的空間規劃,以及近年(1990-2016年):中央/地方的空間治理角力。結果呈現,旗津的空間發展,在二戰前隨著當代國家的成形,逐漸被納入高雄港的國家開發計畫。二戰後港埠的規劃繁複,鑲嵌於高港的旗津空間,在過程中不斷面臨產業及居住空間的調動,大多空間規劃不僅與當地居民需求脫鈎,更為它的內部發展留下各種危機。在1990年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治理權力消長,產生治理角力,但在時空脈絡之下,早已堆疊出旗津複雜的空間形態,使旗津不論在內部或外部空間,都已面臨著不均衡的地理發展。

  • 期刊
  • OpenAccess

徐生明總教練為臺灣近五十年來棒球發展的縮影,他在三級棒球時代得到少棒、青少棒與青棒等級別的世界冠軍,更是臺灣具有棒球國手資格者,取得國外體育碩士之第一人。他的教練生涯起步甚早,擔任過味全龍、雷公、第一金剛、中信鯨、興農牛、義大犀牛等隊總教練,不僅見證臺灣棒球躍上國際舞臺,更是親身參與棒球蛻變成國球的歷程,所以本文藉由其棒球因緣、三冠王夢想、成棒榮耀、職棒總教練、回饋家鄉等時序來探究其棒球人生。徐生明總教練是高雄美濃客家庄長大的棒球人,具有勤儉硬頸、機伶應對、靦腆內斂的個性,從小對棒球知識和技術紥下功夫,讓他能透過升學、進修、技術一步步成長,再將其所學奉獻於臺灣棒球的培育與扎根,最後也如願以總教練之姿進軍雅典奧運。輝煌的棒球人生,不僅為臺灣棒球界樹立良好典範,也為美濃少棒十年培育計畫開啟首頁,灌輸身處偏鄉而有興趣打棒球的孩童,球技、課業、品德都不能忽略的觀念。或許孩子們不可能打一輩子的棒球,但教授的觀念可以讓他們受用一輩子,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快樂打球、打球快樂,追求允文允武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