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81.21
  • 期刊

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論述

Creating Formosan Arts: The Multi-Layered Discourses of the "Local Color" and the Nativist Arts (Heimatkunst) in Taiwanese Modern Art

摘要


本文探討1920至30年代中期,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之相關論述與作品。在總督府同化政策下,1927年成立的臺展,鼓勵表現臺灣「地方色」,並創造具有日臺融合特色的鄉土藝術。同時,「美術」制度作為現代文明的重要表徵,吸引臺灣人立志成為「藝術家」。1920年起屢次入選帝展的黃土水,呼籲臺灣青年共同創造「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黃土水等臺灣藝術家,以故鄉為題材參加帝展,可說是臺灣鄉土藝術的發端。臺灣人基於故鄉意識所創作的作品,與臺展當局獎勵的鄉土藝術方針說,表面上目標一致,在藝術上追求獨特性的想法,也促成「臺灣美術」命題的成立。然而,臺日人之間對於「臺灣」的認同情感各有差異。臺展中對於表現臺灣「地方色」,也有著各種議論。本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概念、制度與言說的角度,將臺灣美術的發展,放在日本帝國美術制度中來檢討。並認為所謂「地方色」,是在西方現代性的普遍標準下映照出來的獨特性。第二部分以黃土水、郭雪湖、陳植棋描繪臺灣故鄉的作品為例,他們在現代性的框架中尋找表現「地方色」的素材,然而,藝術家一方面迎合展覽會的框架,其中卻隱含了認同形成之複雜與曲折的心情。

參考文獻


顏娟英(2010)。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7,25-69。
楊永源(2008)。石川欽一郎臺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3,73-129。
邱函妮(2012)。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271-342。
顏娟英(2000)。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179-206。
〈一夕話—文部省展覧会の西洋画及彫刻に就て〉,《スバル》(1909.11),頁1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