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以古鑑今」的視角,針對仙台藩武士林子平〈1738-1793〉於1786年所著《父兄訓》,探討其中可以讓現代人引以為鑑戒與其現代意義。內容著重於「父兄之過」的「不知八德」、「姑息之智」、「教訓之詞」以及「教子之道」、「八德」教育。他讓我們反思社會成員對於社會風氣的影響,尤其是養育者自己受的以及施予子女的家庭教育之於社會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檢視教養方法以及如何培養子女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父兄訓》不只是林子平一生思想課題的思考結晶,其中對於當時「父兄」的諄諄勸諭以及社會風氣改善的處方,即便時隔兩百多年,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依舊具有借鑑性與啟發性。
2014年に単行本として発行された川上弘美の長篇小説『水声』は「遠い世界の涯(はて)にある【中略】ささやかな流れの」水音を聴く「わたし」が実弟との禁断の愛を語る作品である。この作品には「地下鉄サリン事件」が背景にあり、その事件に遭遇した実弟が死を意識したことが理由となって姉弟は同居を始めることになる。また、作中には姉弟最愛の母の死についての話に一章が割かれており、いっそう死を意識させる作品となっている。この禁断の愛と死を語る世界を冒頭と末尾で括るのが「太く、短く鳴く」夏の夜の鳥の声である。その鳥について作中では具体的な名称を述べることがない。そこで、この〈夜に鳴く鳥〉には、イギリス文学に登場するナイチンゲール、そして日中の文学に登場するホトトギス(時鳥).フクロウ(梟).ミミズク(木兎)・ヨタカ(夜鷹)などの可能性が考えられる。これらの鳥について表現引用の関係を検討し、その上で多義的解釈を考えることにする。
本研究量測四個離子液體及其雙成份離子液體水溶液之比熱與電導度,主要量測系統如下:[Bmim][Cl]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Bmim][Br]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Bdimim][BF4] (1-butyl-2,3-di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Bdimim][PF6] (1-butyl-2,3-di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及雙成份離子液體水溶液( [Bmim][Cl]+H2O、[Bmim][Br]+H2O、[Bdimim][BF4]+H2O、[Bdimim][PF6]+H2O)。 比熱的量測是利用示差掃描熱量計(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純物質量測溫度範圍為其熔點至403.2 K,雙成份系統則為(303.2–353.2) K,以溫度與濃度為變數做迴歸計算,純物質以二次方經驗式,雙成份則利用過剩比熱代入Redlich-Kister type equation;電導度的量測是利用電導度計(Conductivity Meter),量測的溫度範圍為(293.2–353.2) K,利用其他學者所提出之模式與修正之VTF-type (Vogel-Tamman-Fulcher) equation迴歸計算。迴歸計算值與實驗值有相當良好之符合性。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熱力學與電化學應用之基礎數據的計算依據。
本文首先對眾說紛紜的《列子》傳本提出看法,認為是在資料上保存了先秦古《列子》的若干遺文,後經張湛編輯注釋,於是《列子》始流行於世。至於《列子》因與《列子注》思想觀點有明顯差異,故作者不可能為張湛。 其次,本文論証《列子》之成書思想,當在向秀與郭象之間,從向秀的無生自生論走向郭象的獨化論,從向秀的情欲自然論走向郭象的性分命定論,可知郭象獨化論並非異軍突起,乃是一社會思潮,向秀與《列子》已為之作了若干理論準備。 再者,論述《列子注》從理論上把王弼的貴無論與郭象的獨化論統一起來,建構出玄學貴虛論,這是張湛為了避免貴無引起誤解而提出「至虛」概念用以代替「無」,其實就是將無的要義加以展開,所謂至虛,並非一客觀實體,而是指「以無為心」。
本論文主要討論《爾雅》中〈釋獸〉及〈釋畜〉兩篇當中展現中國古代牲畜文明的文化意涵。隨然現今許多《爾雅》相關的社會文化研究,但是針對牲畜這一領域,大多是農業或是祭祀研究的附屬品,以牲畜為主角的甚少。以此本論文以牲畜作為主角,從《爾雅》中記載野獸及牲畜的篇章中延伸。從語言文化的角度,藉由《爾雅》的詞條內容,一探上古時期先民的牲畜文明,從狩獵至馴化,從馴化至畜養,其實這一連串的過程便是「人文化」的過程。 此外,利用「人文化」作為中介嵌節,目的是希望能夠釐清從「獸」變成「畜」的歷程中,是那些因素使得野獸變成家畜的關鍵點。當人類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價值意義,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獸、畜相嵌結,所發生的關係即當下有了價值意義的深化。 藉由這樣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乃以《爾雅》的內容為基礎,輔以諸多討論「先民生活樣貌」的論文專著,藉由兩條脈絡的交會(「《爾雅》脈絡」與「先民生活脈絡」),從而一探古代先民與動物互動的可能樣貌。
《淮南子》代表漢朝初期學者的集體研究心得,內容有二十一篇,思想主旨是闡述道家老子與莊子的哲學,用以說明一套完整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但是在論述中博採各家觀點,尤其強調儒家修德行善的觀念,藉此使政治上軌道、社會得安定、人民享幸福。融合儒道二家的優點而未必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使本書顯示了雜家的外貌。值得注意的是,它在總結的〈要略〉部分,宣稱《易經》可以「窮道通意」,具有豐富的智慧。因此,本文深入探討本書的易經觀,分別論述它對於占卜的態度,對於《易經》本文的引用,以及對於《易傳》的相關想法。此一探討有助於我們了解漢朝初期的《易經》研究狀況以及《易傳》的編訂過程。結論將指出:此一《易經》思潮如果順利展開,或許可以稍加阻止漢朝初期以後所盛行的讖緯之學,而使思想朝著更理性的方向推進。
文學是人類重要的精神糧食之一,而人類的生活牽動著文學的發展。魏晉時期學術風氣丕變,連帶影響文學的發展,於是進入「文學的覺醒時代」,文學不再是學術附屬品,而是獨立的藝術品。 本文探討的是:最早提出文學批評的文論──《典論.論文》──提出的眾多觀點牽動著後人在文學創作上的認知。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學不朽」的文學主張,使士子為文不僅僅是抒發情志而已,更將之視為名垂千古的功業,此外,他亦提出文學分類及美的追求意識,開啟了純文學的新路線。在曹丕觀念的影響下,文學批評產生新觀念,陸機〈文賦〉於焉產生。 〈文賦〉是中國第一篇賦作的文論,其主要的論點是:澄清文學價值,及文意之間的關係,又將文體作更進一步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提出文學形式的要求,及文學藝術美的準則。大體而言,陸機的文學觀較曹丕進步許多,而且他也提出完整的創作論,這是文論史上的一大突破。 又,本文研究內容的結構,以分析《典論.論文》與〈文賦〉內涵為主體,進而探究曹丕、陸機與其文學之間的對照,了解其人生歷程與其作品的關聯性,對於兩文論述的文學觀點的異同加以比較,最後審視這兩篇文論在文學理論史上的地位,及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本文的分析乃在於說明「文學的覺醒」,帶來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美的意識覺醒。這對文學發展而言是具正面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首先梳理唐宗海所有醫學著作,進而聚焦於《血證論》為主要研究對象,並提出《易》理「時位中正」(時間、位置、中和、正道)考察全書內容;接著,再勾勒出其診治諸症要旨,並輔以現代臨床醫療實證,闡述唐氏論治血證之精到,務使其昭然彰顯,進而發揮唐氏「醫《易》相通」之旨趣。
〈山木〉第二十,是延續〈人間世〉第四而來,是《莊子》一書中論述處世之道的重要篇章。其撰述的處世哲學可歸於虛己和順應自然,這兩道修養工夫可以說是「無」的內涵之一,透過「順」和「虛」,即可以達到「無」的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謂的「道」。 雖說〈山木〉是〈人間世〉的延伸,但就內容上而言,〈人間世〉主要講求心齋的功夫,力求無用爲用之理。而〈山木〉除了對〈人間世〉無用之用的道理做了闡發,更透過虛無與因順的要求,鼓勵人們放下一切,回歸到最純樸的建德之國的理想世界。從技巧上來說,寓言、重言及包含二者的卮言乃是莊子最擅用的表現技巧。而將兩者並列看之,更可以清楚看出其義理的延續性、一致性。將〈山木〉和〈人間世〉一起閱讀,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莊子的處世哲學。 本文擬從〈山木〉談起,敘其篇章結構、表現手法,由於〈山木〉與〈人間世〉重在處世哲學之論述,故本論文藉由〈山木〉與〈人間世〉處世哲學的比較,希冀能更凸顯〈山木〉的內容精義。
【4→7+】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之研究生黃筱蓉、顧凌睿、劉秦萱、陳必勝四人聯合畢業製作,分別在2009年11月7、8日於台北及14日於員林共三場的公開演出。本文主要分為四個章節將我在【4→7+】中演出的四支舞碼分別做舞作分析,並藉由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作為回顧及檢討的方針。 本論文第一章 黃筱蓉的舞蹈歷程,透過筆者本身在舞蹈學習的動機、挫折與成就做介紹,再從ADF談社會經驗對我的舞台轉化有何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4→7+】和我的【1→4+】,先對【4→7+】演出製作做概述,再對陶祥瑜《Body Value/身體反思》、黃翊《Ta-Ta for Now》、張曉雄《在我墳上起舞》、古名申《行色》等四支舞作做簡介以及結構分析。第三章 從身心學角度覺察如何當個表演者,以身心學角度覺察學習獨舞、雙人、群舞過程之異同。第四章 舞蹈生涯的關鍵探索,用「需要論」說明我需要舞蹈的滋養,用「社會發展論」說明我嘗試利用在學及社會經驗所學,把舞蹈盡可能的發展,去探索與創造無限的可能。最後,回顧本次製作及演出,深入反省並自我檢討,也希望透過文字敘述的方式做統整歸納,與讀者一同分享我的經驗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