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2.23
  • 學位論文

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

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As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The Movement of Japanese Style Building Conservation in Qingtian Street, Taipei

指導教授 : 夏鑄九

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討論當前台灣古蹟保存制度與古蹟保存運動的關係。 因為公有眷舍回收拍賣政策以及居民不當砍樹產生的環境危機感,引發了台北市青田街的自我環璄教育者化身為古蹟保存運動者。運動者一方面積極參與公部門主導的古蹟指定過程;另一方面進行文史工作生產了青田街日式宿舍的保存論述,進而凝聚了社區的認同。 然而隨著運動成員的不斷變動和知識的累積,運動者的保存論述也隨之改變,出現了保守的歷史論述。面對欠缺殖民歷史反省的論述,公部門文化局由積極被動的管理者化身為文化政策的制定者;而規劃專業者則在保存運動過程中企圖形塑決定的過程公共性,但卻未對保守歷史論述提出挑戰。 透過對社會作用者的社會關係、行動、論述及其結果的分析;以及殖民現代性和古蹟制度作為工具的討論。本研究認為保守歷史論述的出現和未被挑戰比較不是分析性假說中所提出的古蹟保存作為工具的問題,應該以負面的「非意圖效果」定義較為恰當。這個非意圖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古蹟制度的挶限」和「公共性的不足」。除了「保守歷史論述」,這些挶限還造成「空間實踐層次的無法整開」和「社會關係的複制」等問題。 回到運動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因為青田街的運動透過現有的制度和社會關係改變了文化認同與挑戰了集體消費,轉化了「古蹟制度的挶限」;但是在政治自主上因為社會關係被複制,運動者因而不算積極意義的有主體性的市民,延續了「公共性的不足」。 古蹟保存是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這種空間的社會生產是以市民為主體透過實踐來生產古蹟。關鍵不只在於價值的建構與價值的多元;而是透過行動、實踐,這些多元價值如何被建立、溝通,然後被決定。

參考文獻


〈台北市市定古蹟指定暨歷史建築登錄作業要點〉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趙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台北:唐山。
---(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頁47-82,台北:唐山。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潘宗呈(2015)。台北市青田街地方記憶保存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5.00244
陳嘉伶(2012)。校園古蹟與歷史建物維護管理制度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810
沈芳如(2008)。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 - 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452
李宛儒(2007)。都市開發過程的民眾參與-內湖審議民主與都市社會運動參與經驗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3300
陳書吟(2006)。榻榻米上的生活故事-日式房舍居住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24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