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5.60

摘要


因地理環境不同,世界各地的溫度高低、雨水量以及其變化情況差別很大,瀝青混凝土路面環境變化很大。僅依等級、油源或製程來改變柏油的性質,無法滿足巨大環境差異的需求。若以橡膠改質柏油,產品在最熱的天氣中可有足夠的勁度承載重量,而在最寒冷的冬季中仍維持足夠的柔軟度,比較接近理想柏油特性。因此,近年來,橡膠改質柏油受到各地鋪面工程相關人員的重視。其應用型式有瀝青混凝土用橡膠改質柏油、景觀或警示路面用彩色柏油、路面裂縫用填縫劑、鋼板橋防蝕與分散應力用柏油氈,加上因環保問題而引入道路工程的廢輪胎粒等。 配方適當的橡膠改質柏油,除了具有類似理想柏油的稠度特性外,對於柏油的流動特性、抗拉強度、靭性、回彈性與延展性等各方面均有大幅改善。雖然有多種橡膠可用於摻配橡膠改質柏油,但目前最常用的是SBS類橡膠。SBS橡膠的組成單體為苯乙烯(S)與丁二烯(B),首先丁二烯單體聚合成分子團塊(Block),再由其端點的反應位置與苯乙烯聚合,形成苯乙烯與丁二烯的分別團塊共聚體。丁二烯塊呈現橡膠特性,二類團塊常溫不相溶,像硫化過的橡膠,機械強度良好,但高溫時則成液體狀態,可以摻混入柏油中,一般用量為3%或以下程度 廢輪胎的組成是橡膠與碳黑等,橡膠為已硫化者,只能被溶劑性質良好的化學品滲入膨脹,無法溶解於柏油中。在瀝青混凝土中有兩種應用法,分別是乾式法與濕式法。主要把廢輪胎粒當成碎石或填充料,加入拌成瀝青混凝土,並無橡膠改質作用。在乾式法中,早期採用跳躍級配者,加3-5%粒徑6.4mm至1.6mm的粗廢輪胎粒,密級配料則加1-2%最大粒徑4mesh或10mesh的廢輪胎粒。為了降低廢輪胎粒高彈性缺陷,目前建議將廢輪胎粒徑降至80mesh(或40mesh)以下,添加量降至5-10%(柏油)程度。早期濕式法使用粒徑16mesh以下的廢輪胎粒,添加量約柏油的18-26%,先加於190-218℃溫度間的柏油,攪拌1-2小時,有些程式會加入脫硫劑,企圖使部份橡膠溶解入柏油中,產出符合ASTM D6114-97規範的橡膠改質柏油。廢輪胎改質瀝青混凝土含油量需提高0.5至1%以上,回彈模數值較低,可使用年限較短。有些研究人員發現鬆弛掉外力的試體表面,會出現高度區域彈性造成的裂痕。早期道路試驗發現相當多問題,主要是工廠汙染量較大、臭味較濃、施工性差、滾壓困難、壓密度低、容易剝脫鬆散、橫向裂縫未改善與費用太高等。 在人行道、廣場或景觀鋪裝中,常見的彩色路面有彩色人造石或天然石柏油路面、彩色合成柏油路面等多種。後者係以模擬柏油各組成份的材料如合成柏油精、橡膠、樹脂、芳香、飽和油料等摻配而成,成品為透明狀,可配合各種顏料拌合成鮮艷的瀝青混凝土,具有充分的抗油溶能力。但此類材料中的樹脂耐紫外線能力較差,整體顏色鮮艷性會慢慢降低,而鋪設時的滾壓機作用,會造成瀝青混凝土反光方向不均勻,二者可應用噴灑表面膜技術加以改善。至於彩色路面的後續維護亦很重要,否則會產生不美觀的修補區。由於合成透明柏油並非一般市售材料,加上拌合場需改裝設備,需有最低連續鋪設面積,一般約需1-2000坪以上較可行。對於面積較小者或變化色彩路面,可改用彩色石環氧樹脂鋪面。 道路工程的鋼板橋構造有鋼材易銹蝕、縱橫向加強鋼板易應力集中、鋼板平滑缺摩擦力等問題,常用的輔助措施有鋪設高斯柏油或防水氈。各施工法均有特點,需執行整個配套措施。輔助措施的第一步驟是在除鏽後的鋼板上噴灑符合ASTM D41規範品質的油溶柏油透層,確保鋼板與高斯柏油或防水氈的黏結性。高斯柏油含千里達湖柏油與煉製柏油,石粉/柏油比高於3,需避免使用回收粉塵。千里達湖柏油中的大量輕油料與環烷酸成份,能控制黏結料的稠度與濕潤黏結性。高斯柏油不需滾壓,鋪設後即成平坦的不透水層,黏結於鋼板上,提供防蝕與應力分散功能,又能提供上層瀝青混凝土穩固黏結功能。但國內的高斯柏油經驗不足,未來維修困難。熱融柏油法使用屋頂柏油或橡膠改質柏油,品質符合ASTM D312第四型或軟化點100℃、垂流點90℃以上、柔軟性溫度低於-15或-20℃、針入度20-40。直接噴灑熱融柏油於透層上,趁熱鋪上不織布或玻璃棉布,再噴灑熱溶柏油。熱焊法使用防水卷材,卷材以不織布,玻璃綿布為吸附材,配合各種高品質改質柏油製成,垂流溫度高於90℃者可應用於鋼板橋。防水卷材不吸水,不透水,可添加防蝕劑,柔軟度、耐彎曲性、延展性、耐高溫性、耐低溫性、均勻性良好,非常適合鋼板橋防水用途。熱焊法利用火燄融溶卷材表面柏油與PE膜,趁熱黏附於透層與鋼板上,容易施工,黏結力好。防水氈法施工設備簡單,優質材料與熟練人力可由防水工程廠商提供,工作人員熟悉技巧,維修容易,在品質與價格上比較優勢,有關單位或可考慮選用。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高台強(2006)。同軸圓筒流變儀應用於改質瀝青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6.00757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