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240.192
  • 期刊

敦煌本《壇經》「自性生萬法」的美學意涵

摘要


敦煌本《壇經》以「識心見性」來契入「頓悟成佛」的旨歸,使人在天地之間可以由自我生命的體證來開啓智慧的源頭活水,而獲得身心的安頓。同時,《壇經》也提出「自性」之圓滿呈現可涵攝萬法萬境的勝義,點示出本心真如與天地萬有的關係,使萬法萬境在如實平等的觀照中而顯其妙諦,然而所謂頓悟成佛是如何開顯出「自性生萬法」的最高境界呢?本文先從《壇經》的文本切入,其次則藉諸與《莊子》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之說相比較,使《壇經》「自性生萬法」的意義獲得明朗化,再者並藉諸〔唐〕釋德誠《船子和尚撥棹歌》的意境,以展現悟道者在圓融俱足的自性上頓悟,而開顯「自性生萬法」的境界所蘊藏的美學意涵。

參考文獻


湯用彤(1962)。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紹良編(1997)。敦煌寫本壇經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
徐興無註譯、侯迺慧校閱(1997)。新譯金剛經。臺北:三民書局。
清郭慶藩輯(1991)。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顧一樵編(1976)。禪宗師承記。臺北:真善美。

被引用紀錄


周君璞(2016)。《傳習錄》《壇經》修養論與修行觀之比較——從道德主體通過形氣主體至無限親近幾乎當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5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