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舒曼 (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 的作品5《克拉拉主題即興曲》(Impromptus on a Theme of Clara Wieck),寫於1833年,是舒曼早期創作中非常傑出的作品。舒曼雖然在標題上賦予“即興曲”的名稱,但在結構上,則是承襲了十八世紀古典變奏曲的寫法,可謂以「即興曲」為名,行「變奏曲」之實。舒曼並非音樂史上有此創舉的第一人,在1827年,奧國作曲家法蘭茲•舒伯特 (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即寫了一組包括四首曲子的即興曲集,其中最著名的第三首《降B大調即興曲》D. 935/3 ( Impromptu in B-flat major),即是一首包含了五個變奏段落的變奏曲。 在古典時期眾多傑出的變奏曲作品中,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的作品35《英雄變奏曲》(Eroica Variation) 可說是最經典的範例之一。在舒曼的《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中,可清楚地看到貝多芬《英雄變奏曲》寫作技巧對他的影響,即兩首作品皆引用一個重要的低音主題貫穿全曲。舒伯特在他的《降B大調即興曲》中使用了變奏曲式,而舒曼則將這樣的概念在《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中加以延續擴大。值得一提的是,因舒曼十分崇拜貝多芬與舒伯特這兩位偉大的前輩作曲家,遂將他們的創作手法與自己的寫作靈感加以結合,並以他獨特的變奏技巧完成這首《克拉拉主題即興曲》。這首作品代表了十九世紀鋼琴曲的一種突破與革新,雖作曲手法並非舒曼首創,但後續也極少作曲家再以類似的方式創作。本篇詮釋報告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敘述十九世紀鋼琴即興曲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章探討舒曼鋼琴作品的類別與特質;第三章說明舒曼《克拉拉主題即興曲》的創作背景,並藉由1833年與1850年兩個版本的比較,了解它們的主要異同點;《克拉拉主題即興曲》的結構與各變奏樂段技巧之使用將在第四章做詳細的分析;最後的第五章,闡述本人在演練《克拉拉主題即興曲》過程中的心得分享。在結語篇之後的附錄中,列出沃日謝克作品7 / 1《即興曲》以及馬施奈《即興曲集》作品22 / 6的完整樂譜以茲參考,最後附加本場演奏會之節目冊與DVD影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