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教後期的修心典籍中,寂天(??ntideva,685-763)所作之《入菩薩行》(Bodhicary?vat?ra)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印度及西藏佛教影響至鉅。本論文從文獻、語言、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入菩薩行?靜慮品》,以寂天所作《入菩薩行?靜慮品》(Bodhicary?vat?ra Dhy?nap?ramit?)之藏譯本(Bya?-chub-sems-dpa?i spyod-pa-la ?jug-pa bsam gtan bstan pa)、漢譯本(《菩提行經?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為主要研究範圍。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範圍、動機與方法、國內外對於《入菩薩行?智慧品》相關研究成果,並簡述本文結構及論述脈絡;第二章「《入菩薩行?靜慮品》作者及相關文獻問題探討」,先探究《入菩薩行?靜慮品》的作者——寂天——在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年代、著作、歷史地位及思想歸屬等問題。其次,介紹《入菩薩行?靜慮品》現存之梵文本、各翻譯本及印藏相關注疏本。最後,對《入菩薩行?靜慮品》進行論題考察,分析其構詞意義及論題整體內涵;第三章「《入菩薩行?靜慮品》漢藏譯文檢討」,筆者選取《入菩薩行?靜慮品》部分漢藏譯本差異之處,輔以梵文本之日譯、英譯以及各註解本,進行比對、檢討,並對近代四個漢譯本:釋隆蓮譯《入菩薩行論廣解》、釋如石譯《入菩薩行譯注》、釋明性譯《入菩薩行論——善解義海》、張惠娟譯《入菩薩行論》進行翻譯問題之檢討;第四章「《入菩薩行?靜慮品》內容分析」,對《入菩薩行?靜慮品》內容的兩大部分——斷止之相違品、修止之理——進行分析。在第一部份「斷止之相違品」中,討論至阿蘭若修行的原因、阿蘭若修行的殊勝處等相關問題。第二部分「修止之理」主要探討「自他相換」法門,對自他相換的內涵、意義、理論依據、實修方式等問題進行論述;第五章「《入菩薩行?靜慮品》與《大乘集菩薩學論》的關係」,對同為寂天所作之《入菩薩行?靜慮品》與《大乘集菩薩學論》進行對照,藉由二書之比對、互補,更清楚呈顯出寂天菩薩行中有關禪定的主張。其後,並整理出《大乘集菩薩學論》與禪定相關的〈說阿蘭若品〉、〈治心品〉、〈念處品〉中所引用之經典;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並檢視本論文之不足及未來研究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