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74
  • 期刊

一九三○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摘要


婦女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其表現、處境與社會地位,都隨著社會局勢的變遷,被輿論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甚至引導著。從五四到三○年代,中國新女性走過萬事起頭難的十數載;在這個階段出現的許多問題,後代在不同的時空又反覆上演,有關「婦女回家」的爭論即爲一例。 本文將以此論戰為主題,討論1930年代前半期,由國外而國內、從政府到民間所展開的重塑女性形象風潮,以分析婦女回家聲浪何以出現;進而從婦女回家論戰的發生背景及其過程,分析時人對婦女出路的看法。同時,本文將兼論自五四時期以降在中國廣為流傳並被賦予「出走」意象的外國女性形象,娜拉,在此論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涵。期望能從「婦女回家」論戰與娜拉形象的發展兩個面向出發,勾勒出1930年代中國新女性所面對的國家、社會與文化控制,同時檢視其自處的因應之道。

關鍵字

婦女回家 1930年代 娜拉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1939)。十年來的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
丁娟、邱舛宗、金一虹、王延光編(1998)。中國婦女和女性主義思想。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慧琦(2001)。「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
昌樹(1934)。娜拉何處去。女子月刊。2(10),2943-2944。
伯鈞()。

被引用紀錄


楊佳嫻(2010)。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058
陳湘涵(2009)。尋覓良伴:近代中國的徵婚廣告(1912-1949)〔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207200916272840
賴星華、方文熙(2022)。不同性別研究生生活壓力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性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5),31-4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9924461-N202304110001-000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