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南清志士首開風氣,刊登求偶廣告,1905年王建善也呼籲女青年,與其通信訂婚,兩人打開了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那麼「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出現,被如何看待,它最早的形式為何?後續的發展又是怎樣?本研究以1912年至1949年為限,採用《申報》與《世界日報》上的徵求廣告,論究近代「徵婚廣告」的出現、發展與流變,並分析廣告蘊含的內在意義。藉由徵婚廣告、大眾輿論回應、社會新聞、文藝作品、社會調查等眾多不同的材料,探究徵婚廣告為中國婚姻所帶來的變化與刺激,以及徵婚廣告所涉及的婚姻問題。 第二章首先討論徵婚廣告出現的婚姻史脈絡。透過對近代婚姻與戀愛議題、社交擇偶環境的分析,論究新式擇偶妙法的出現,包括通信交往、婚姻介紹所等其在民國時期的實踐,與其為婚姻與社交所帶來的轉機,反映近代追尋婚姻自主權的努力與各種嘗試。同時探究徵婚廣告在清末的初次登場,與所引發的爭議。隨後,第三章分析1912年至1949年間,徵婚廣告內容上的變化,與其所反映的婚姻觀與婚姻問題,深入剖析徵婚廣告的自我表述與社會意識。 第四章則爬梳1920年代以後,各類的社會調查與徵文活動,觀察1920年代至1940年代,擇偶條件與婚姻觀的特色及變化。接著並以社會調查、徵文活動所得出的結果,對照徵婚廣告呈現的擇偶觀,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釐清理想與現實的考量。第五章以社會上現實的徵婚案例為本,說明徵婚本身存在的弊端──虛偽與欺騙,以徵婚詐騙、騙財、騙色、重婚、納妾,及冒牌徵婚的商品廣告為線索,揭開徵婚廣告在社會各層面的呈現。面對暗藏玄機的「徵婚」「廣告」,藝文創作多半以負面形象描繪廣告徵婚,與社會輿論則從一開始的讚揚,支持與反對的勢均力敵,到一面倒的批判,呈顯出社會輿論中徵婚廣告形象的流變。 檢閱徵婚廣告,除了可以窺見民國社會的新舊思潮之外,還可以得知徵婚廣告中所透露出的婚姻觀,並非單一舊式或新式;而是受到各個徵求者不同的動機,致使徵婚廣告既成為舊式婚姻觀的載體,也傳遞新式的婚姻理念,反映了舊有的婚姻實踐,如兼祧、納妾透過新的徵求婚姻方式,繼續活躍於民國時期。徵婚廣告,一方面表述私人情愛的追求,一方面呈顯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社會意識,既是公眾間的私密,也是私密世界的公開,同時見證了尋求婚姻在傳統「公事」與現代「私事」的接續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