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88.7
  • 期刊

奴兒哈赤名字裡的東北話印記

摘要


對於清太祖「努爾哈齊」的漢字寫法「奴兒哈赤」,以往學者多有刻板印象。大多數人從民族學角度評斷,認為以漢人主政的明朝朝廷,經常有歧視邊疆四夷的劣跡,以致認定稱呼「奴兒哈赤」必然是明廷的醜化用語。然而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朝鮮國使臣申忠一所記述的《建州紀程圖記》中,錄出的一封努爾哈齊給朝鮮國國王的漢文書信來看,清太祖當時明確署名為「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兒哈赤稟」,可知其名稱並非朝廷轉述,故與所謂的辱稱,當無關聯,問題即已大致澄清。此外若另從語言學角度觀察,「奴兒哈赤」誕生於蘇克蘇滸河畔,這條河今稱蘇子河,位於瀋陽市東邊,渾河上游。「奴兒哈赤」一名,不過是早年瀋陽話的一種方言的記音而已,十分傳神。瀋陽話是通行於瀋陽及周邊的一種漢語方言,屬於東北官話的一支。東北官話有不少學者認為是清朝末年,漢人闖關東時應運而生的,而把東北話視為移民方言,稱其定型於清末民初時期。不過另有學者則說,東北話並非移民方言,而是古代幽燕方言的遺緒,再受到山東、河南、河北等周邊漢語方言及東北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漸次形成的。雙方各持己見,並不相讓。不過從「奴兒哈赤」名字,以及一些《滿文原檔》中漢字記音的人名、地名、職銜等用語觀察,可以看出清太祖無論「奴」、「兒」、「哈」、「赤」四字,或是其他漢字紀錄,均具東北方言特色,不只與醜化無關,且可推知,東北話的語音特色,定型甚早,至少明末清初時期即已出現,並流行於當地胡人生活圈中。建州女真以漢字、滿文記音,紀錄了許多可資對照的「印記」,為東北話地何時定型,留下了寶貴的見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