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59.163
  • 期刊

乳癌病人之就醫行為

The Treatment Seeking Behavior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摘要


乳癌是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好發年齡約在 40-60 歲之間,不僅對病人個人且對整個家庭帶來極大的衝擊。婦女在發現乳房有腫塊時,多採不理會的方式或是自己處理,因而延誤適當治療的時機。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發現多數台灣民眾的就醫行為是採複向或多元性的,即可能會先尋求中醫或民俗療法後再尋求西醫治療、或是西醫治療後再尋求中醫或民俗療法、亦有的是雙管齊下同時使用中西醫治療。而臨床上發現乳癌病人亦具有同樣的特性。醫護人員實有必要瞭解乳癌病人的就醫行為、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本土文化醫療的特性,將之運用於鼓勵乳房自我檢查、篩檢與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等,如此才能有效提昇乳癌防治的成效,提供具「本土文化」特質的護理照顧。

關鍵字

乳癌 就醫行為 文化 另類治療

並列摘要


被引用紀錄


黃惠美(2006)。彰化南投地區居家成人輔助療法使用現況〔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4/CSMU.2006.00014
陳瀅舟(2020)。台灣乾癬患者疾病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2000361
蔡欣芸(2008)。乳癌核心測量在病人層次的指標遵從度分析及其與病患存活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813
陳鳳櫻(2007)。尿失禁婦女求醫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1433
郭惠珍(2005)。親屬、友誼網絡對遺傳諮詢求醫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15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