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30.165
  • 期刊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

The Juvenile Discourse and Taipei Imaginary in Pai Hsien-yung's Fiction: From Taipei People to Crystal Boys

參考文獻


KajaSilverman,Silverman(1992).Male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
王潤華(2000)。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聯合報
白先勇。故事新說─我與臺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
朱偉誠(1998)。〈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Comrade' Pai Hsien-yung's) Women, Queers, and Nation: An Articulation by Way of Family Romance。中外文學。26(12)=312,47-66。

被引用紀錄


陳宣輔(2011)。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54
梁恩寧(2017)。城市空間與認同追尋:川端康成《古都》與白先勇《孽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708
郭楓(2019)。新一代城市移民的臺北敘事-以鍾文音《在河左岸》和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中國文學研究(47),151-179。https://doi.org/10.29419/SICL.201902_(47).0005
周筱葳(2007)。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25743
侯裕姫(2008)。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1535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