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所遺留下來的主觀審美感情客觀化的問題,可以由主體統一的觀看來加以解決。藝評家波特萊爾將這個問題改造為「感受的方式」。以互文,論述和主題諸方法分析《現代生活的畫家》中〈藝術家、社會之人、群眾之人及小孩〉一節,我們看到觀看如何透過觀察者在文本中運作,同時也瞭解到波特萊爾現代性中的主體的不完滿,甚至相對照於其注意力對象中的「張力結構」的,可能是一個分裂的主體。波特萊爾的現代性也因此是複雜的,因為帶有自身的反抗成份。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