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06.159
  • 期刊

注意的觀看:波特萊爾的《現代生活的畫家》

Attentive Looking: The Painter of the Modern Life by Baudelaire

摘要


康德美學所遺留下來的主觀審美感情客觀化的問題,可以由主體統一的觀看來加以解決。藝評家波特萊爾將這個問題改造為「感受的方式」。以互文,論述和主題諸方法分析《現代生活的畫家》中〈藝術家、社會之人、群眾之人及小孩〉一節,我們看到觀看如何透過觀察者在文本中運作,同時也瞭解到波特萊爾現代性中的主體的不完滿,甚至相對照於其注意力對象中的「張力結構」的,可能是一個分裂的主體。波特萊爾的現代性也因此是複雜的,因為帶有自身的反抗成份。

參考文獻


Baily, Jean-Christophe(1991).La fin de l'hymne.
RolandBarthes,Barthes(1970).S/Z.
RolandBarthes,Barthes(1971).Sade, Fourier, Loyola.
Batteux, Charles(1989).Les Beaux-Arts reduits a un meme principe.
Baudelaire, Charles(1992).Salon de 1846.

被引用紀錄


李淑琪(2009)。波特萊爾與齊美爾的「現代性」:論時尚碎片中的瞬間性與變動性〔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124
黃雅娟(2009)。跨文化審美現代性:李金髮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049
林岳德(2011)。流動的空間與消失的主體性:惹內戲劇中空間的後現代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292
廖新田(2006)。從深層到表面─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視覺模式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2198
簡伯如(2010)。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的自拍像〔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1458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