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255.127
  • 期刊

論意識形態中的物質性與主體性

On the Materi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Ideology

摘要


自從馬克思提出我們現代所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以來,整個問題架構的討論基本上或者被導向至外在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範圍;或者僅從意識形態本身所呈現的內容作詮釋、比較、分類與歸納。對意識形態自身的特質是建立在何種可能性條件之上,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效果,則較少成為關注的重點。本文嘗試從語言的物質性及其所暗含的主體性角度,探討精神分析的理論對瞭解意識形態的性質與運作機制所提供的另類可能性。這或可有助於認識,構成意識形態最基本元素的語言,不僅是現實的語言,它還是慾望與情感的語言。從「意識」的形態進一步深入到無意識,亦可發現到人不僅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他更是一種驅力性的存在。事實上,佛洛依德正是從語言的物質性開啟了無意識的研究以及對「自我」的探討。拉崗進一步闡明,在象徵體系中存在的語言,並非只是人類歷史過程的一種偶然,實際上它對慾望主體的形成與社會聯結的建立具有結構上的必要性。葛林的理論更突顯了語言的異質性與動力過程,不僅以「自戀」的概念對「自我」的形成前提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更有益於認識意識形態中經常被忽視的「情感」層面,而這個問題往往正是意識形態難以被理解與曖昧性之所在。

關鍵字

意識形態 物質性 主體性 佛洛依德 拉崗 葛林

參考文獻


Theodor W.Adorno,Adorno(1984).Modèles critiques: interventions-répliques.
Anzieu, Didier(1985).Moi-peau.
Arrive, Michel(1986).Linguistique et psychanalyse: Freud, Saussure, Hjelmslev, Lacan et les autres.
Assoun, Paul-Laurent(1993).Introduction à la métapsychologie freudienne.
Barrett, Michele(1993).The Althusserian Legacy.

被引用紀錄


謝易澄(2006)。魯迅雜文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6.00341
鄭宇萱(2009)。現代詩中夢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09.001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