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擬以台灣大學的前身,台北帝國大學「田中文庫」的收藏過程,作為一個引子來探討藏菁、圖書館體制以及個人的收藏行為在殖民現代過程之中,如何建立私密而又公共的感性知識,如何構成倫理政治並與後殖民反省文化認同產生種種糾葛。本文同時討論在目前處理文獻、歷史描述的計劃之中,如何面對「感性學術」(sensual scholarship)的問題,也就是記憶如何與特別的人物、殖民者所扮演的各種混淆角色,在感覺認知上產生複雜的軌跡,以及這個軌跡如何整理、歸納,在種種批判的論述實踐之中,產生含混交織、糾纏不清的面向,進而在知識以及認同心理結構上,形成一個後殖民需要去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收藏之舉背後的殖民文化及其所形成的「不自主的記憶」(involuntary memory)以及「自主的記憶」(voluntary memory),如何透過疏離及客觀研究的方式,重新加以編號、整理。在「田中文庫」目前重新整理、編目、上架的保存過程中,我們再來重新回味收藏所產生的記憶,及收藏者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和帝國體制產生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