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02.167
  • 期刊

漢晉間史學思想變遷的痕跡-以列傳和別傳爲範圍所作的討論

The Change in the Idea of Histor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Chin Dynasties

摘要


肇創於司馬遷的《史記》列傳,和流行於魏晉間的別傳,是中國傳統史學兩種不同的寫作形式。雖然列傳和別傳表面上都以人物爲主體,但表現的意義卻不同,列傳以人繫事,和以時繫事編年體的本紀相結合,形成中國傳統正史紀傳體的版型。雖然紀傳體的寫作還有表、志,但列傳卻是紀傳體的主體結構,並且依附本紀而存在。列傳人物的功能,環繞在本紀而存在,表現這些人物在其生存的歷史時期中,對他們生活的社會群體所作的貢獻。這個社會群體以儒家的價值結構而成,個人侷促在結構之中,除了這個群體之外,並無獨立施展的餘地。所以,列傳基本上是以人繫事,藉人敘事是沒有個人獨立的個性可言的。 至於別傳,是一種以個人爲單位的傳記。流行於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的兩百年問,獨立於正史之外的一種史學寫作形式,其性質和列傳以人繫事不同。別傳是以傳敘人,比較注重個人在群體社會中的表現,表現和貢獻不同,表現象徵著個人已突破過去儒家的價值體系的框限,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使個人在群體社會中,有更大的揮灑空間,而且不僅限於政治一隅。所謂貢獻,個人已融於社會群體之中,衹要政治或社會的需要,個人除作無私無我的奉獻和犧牲,別無其他選擇。由於東漢末年儒家思想權威的地位衰退,促使個人意識的醒覺,漸漸形成許多非儒家性格的新類型,爲別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另一方面,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史學脫離經學的桎梏,邁向獨立發展的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透過對列傳與別傳討論,或許可以探索出漢晉間史學思想轉變的痕跡。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鍾佳璇(2016)。歷代書目藝術類流變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999
蘇俐穎(2013)。臺灣當代飲食書寫中的異域景觀:旅外經驗與文化對話〔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211
游千慧(2007)。從學術交涉談六朝史學的形成與延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724
陳宏怡(2007)。六朝子學之變質:以《金樓子》為探討主軸〔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265
謝素文(2007)。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29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