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56.140
  • 期刊
  • OpenAccess

第二期作水田耕犁與施肥法對週年水旱輪作系統生產力及土壤性質之影響

Production of Rotation Crops in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s as Affected by Tillage Practices and Method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2nd Rice Crop

摘要


傳統水田耕犁法,先浸水再整地碎土,常造成土壤壓實問題,限制後作雜糧根系發展與養分吸收,因此本試驗乃採用先乾整地碎土,再灌水插秧,以減輕土壤壓實性,並配合深層施肥與選用不同的高低莖後作雜糧,探討水田耕犁法、施肥法與後作雜糧高低莖作物,三者間的交感效應,以期提高肥料養分的利用率,並增加水旱輪作田的生產力。本試驗經變方分析結果,耕犁法與施肥法對水稻產量有顯著的交感效應。表面施肥區,乾犁法比濕犁法增產2.4%~6.1%;但深層施肥區,乾犁法卻減產0~5.9%。乾犁法深層施肥區減產,主要是稻田土壤水分滲漏率增加,導至田間灌溉用水量增加,使得肥料深施後遭遇淋洗而流失。流失的肥料對水稻後作雜糧仍有影響,視旱作高莖與短莖而有區別。短莖作物(紅豆、大豆),根系分布較淺,增產效應不明顯,而高莖作物(高梁、玉米),根系較深,仍可吸收深層底土的溶淋塩基,可分別增產2.4%與0.9%。稻田乾犁後可顯著改善表土總體密度,並使秋作短莖紅豆增產達23%,但無法使春作高莖的高梁增產。另外,乾犁法易受夏季梅雨的影響,若整地前陰雨綿綿,田間土壤濕潤,勉強實施乾犁,土壤性質無法獲得改善,甚至減產。綜觀土壤肥力之變化,乾犁法可提高土壤PH值及有效性鈣與磷含量,並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分解。

關鍵字

耕犁法 輪作 土壤性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