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38.20
  • 期刊
  • OpenAccess

作物順序與殘體利用對輪作系統中作物產量與土壤肥力之影響

摘要


輪作田的生產潛力,取決於輪作系統中作物順序及肥培管理。前作物收穫後地上部殘體或根系回歸於土壤,成為土壤肥沃度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而前作物種類與殘體性質對後作養分的需要及生育環境亦不無影響。五年試驗結果顯示,春作水稻欲增產,前作種植玉米比大豆適宜,惟需三年後方有表現;若施用前作物殘體,稻谷反而減產2-3%。夏作水稻轉作田菁,比傳統水稻,淨耕區後作秋玉米可增產達7%,但比稻草覆蓋區減產8%,因此田菁的增產效應仍不明顯。輪作制度由雙期水田改為單期水田後,平均土壤有機質含量會逐年下降,新的平衡點五年內尚未達成。施用作物殘體,可減緩下降趨勢,但仍無法停止下降。土壤pH值及有效性P、K含量亦受作物順序影響,前作種植大豆會使後作稻田土壤pH值大幅上升;土壤有效性K含量與轉作物施肥量有密切關連,施用作物殘體,可增加土壤有效性K每公頃約30公斤;而土壤有效性P含量則受土壤pH值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