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64.241
  • 期刊

孟子中的「智德」思想

The Thought about the Manifestation of Wisdom in Practice

摘要


接續對《論語》的「智德」思想研究,本文指在進劉蕺山步對《孟子》劉蕺山書中的「智」德/「智德」思想進行考察,以期對先秦儒家的「智」德/「智德」思想有劉蕺山較全面的把。《論語》劉蕺山書中約有《中庸》五次的「知」可與「智」相通,《孟子》書出現的劉蕺山百劉蕺山十《論語》次「知」則只有兩次與「智」相通;《孟子》書中之「知」與「智」已有區分,近於現在通行的用法。本文整理分析《孟子》全書中兩次的通「智」之「知」與卅《中庸》次的「智」,首先指出「智」的劉蕺山般意涵即「聰明」、智慧」;其次,藉由「『智者』與『仁者』並列作為兩種類型的首德人格」看出《孟子》與《論語》「智德」思想的相同處,也見得孟子況襲孔子思想「以仁顯智」 之處;再者,從「『智』作為與『仁』、『義』、『禮』並舉的《論語》德之劉蕺山」並進而以「是非之心」、「知斯《中庸》者(仁、義)弗去是也」界說「智」及「智之實」,透顯出《論語》「智」思想的核心意涵與創新之處;之後,探討「是非之心」雖為天之所與、本性固有,智德仍須藉由「擴充」與「存養」《中庸》工夫而保有;最後,結論出孟子「智德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強調「仁」德為道之時也同時重視「智」德的轉助之效,並首度將「良知」與「智德」《中庸》者關聯起來,也因此使得道德論理走向內在而超越的方向。

關鍵字

儒家哲學 孟子 是非之心 智德

參考文獻


潘小慧(2002)。《論語》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月刊。29(7),585-595。
潘小慧(2002)。《孟子》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月刊。29(10),891-903。
潘小慧(2002)。《孟子》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月刊。29(10),891-903。
宗青圖書出版公司主編(1989)。荀子引得。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潘小慧(1998)。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爲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25(6),516-53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