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183.185
  • 期刊

博物館展覽與國族、文化的想像一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 1935 -1936 )」為例的觀察

Museum Exhibition and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Nationhood and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1935-1936"

摘要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首次赴外展覽,展覽的背景是由於中西方頻繁的貿易、外交互動,使得中國藝術逐漸外流至西方,進入國際都會生活之中。因而引起英國的學者、收藏家以及歐洲的漢學家的興趣,發起一場大規模的中國藝術展覽。中國政府基於文化交流,加強中、英外交關係以及宣揚中華文化等原因,同意前往參加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負責主持,一共有十餘個國家參與的中國藝術博覽會。本文認為故宮透過赴外展覽,逐漸發展出文物的分類與展示脈絡,同時透過系統的展示藏品以及國族論述的討論,才塑造出今天故宮特殊的政治意味。由於故宮赴外展覽的目的,往往和國族形象的建構、文化外交的推廣有密切的關係。也因為展覽的特殊目的,因此影響了故宮博物院(或其藏品)在文化與藝術上的意義。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今天獨特的角色與定位,和赴外展覽中的國族論述與審美的展示方式有密切關係。而也正是因為故宮的特殊背景,賦予了這些藏品更深的民族、國家意涵。

參考文獻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洗主編、潘橎譯(1996)。藝術學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正華()。
呂紹理()。
國史館國民政府檔案()。
莊嚴()。

被引用紀錄


卓昀姿(2012)。當藝術遇上戲劇 《瑰寶1949》中的文化符碼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2.00009
陳玉珍(2016)。展示與政治──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政治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1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