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40.243
  • 期刊
  • OpenAccess

共和主義、民族主義與憲政理論:鄂蘭與施密特的隱蔽對話

Republicanism, Nationalism and Constitutional Theory: The Hidden Dialogue between Arendt and Schmitt

摘要


本文以西方共和主義創建理論的脈絡來比較分析卡爾‧施密特以及漢娜‧鄂蘭的憲政思想,探究兩位思想家如何基於現代民族國家以及共和主義的不同思想史資源,建構各自的憲政論述。施密特以深厚的公法學與政治思想史素養,將馬基維利以降迄於法國大革命的「超越常態之政治決斷論」為基礎,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民族制憲權與同質民主的憲政理論。鄂蘭則將公民權放在古典意義的社會層次,拒斥主權原則的優先性,認為只要有人們集體地以公共自由作為行動導向,便可形成體現共同權力的政治體。本文除了探討兩者對革命制憲的不同觀點,並進一步分析,鄂蘭如何運用羅馬共和思想來批判施密特的政治神學,特別是她將「權威」與「權力」加以分離的概念架構不但是對施密特一元式權力觀念(不論是民族制憲權或主權決斷)的挑戰,更構成兩位思想家之間饒富理論意義的「隱蔽對話」。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江宜樺(2005)。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2,1-57。
吳庚(1981)。政治的新浪漫主義。台北:五南。
張雁深譯(1998)。論法的精神。台北:商務。
孟德斯鳩(Montesquieu)著(1949).L'esprit des lois.Paris:Garnier.

被引用紀錄


吳哲良(2013)。重訪神學與主權的寬恕: 觸動寬恕的難能之能〔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3.00613
鍾芳樺(2006)。國家與法作為人民的自我組織:論威瑪時代Hans Kelsen, Carl Schmitt與Hermann Heller對法最終證立問題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1554
薛熙平(2016)。例外狀態之戰:施密特與阿岡本的法哲學對話〔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0-221220171229325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