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221.204
  • 期刊
  • OpenAccess

再現花蓮原鄉部落農業藝文之集體記憶分析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原鄉部落之集體記憶,為避免後嗣族人遺忘祖先的歷史文化與傳統技藝、記憶,必須藉由各種方式如織布、釀酒、編物等,來強化部落族人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屬於抽象名詞,較難以加以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現象學」排除預設、經驗描述的觀點,來分析原鄉部落的集體記憶,研究對象為花蓮地區的噶瑪蘭族、太魯閣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等原鄉部落,採立意抽樣的方法選擇訪談對象,選取各部落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重要人士進行質化訪談的資料蒐集,探討他們記憶中織布、釀酒、編物的部落故事。作為未來推動以「地產地消」為核心的部落農遊時,讓族群的生活智慧、傳統制度、遷徙足跡等能透過此研究來加以延續,重塑部落文化的獨特性與自明性,以成為後續發展部落休閒旅遊的重要依據。針對上述,原鄉部落的訪談分析結果如下:噶瑪蘭族新社部落的香蕉絲織布工藝,雖然此工藝曾經中斷消失,但因戰禍的遷徙,在空間的改變後,族人重新回憶起古老技藝,而親自參與的年輕人可以延續此記憶。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的織布工藝,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間重要的親情傳遞,透過族語「口訣」來延續,展現家庭中成員人生的經驗與族群的生命智慧,滿載了傳承與祝福之意。阿美族港口部落的釀酒文化及編物工藝,使族人的釀酒記憶透過傳統儀式及慶典來加以傳遞,透過「酒」作為中介,體認人與大自然的依存關係;另將「黃藤」轉化成符號做成歷史文物,以建構歷史性的記憶,使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阿美族奇美部落的釀酒文化,傳承個人生命歷程的記憶,會因為「時間」流逝而逐漸褪色,除非能和曾經共同擁有過去經驗的人保持聯繫,如此的記憶才可能被加強。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的編物工藝,檳榔葉風車在人的情感之體驗過程中,需要放在背景脈絡中展示,才能呈現出效果,其所產生的感官經驗與記憶才是一種價值的所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