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20.10

摘要


因郁永河《裨海紀遊》一書記載,使淡水河西岸地區(主要爲三重、蘆洲兩地)全爲一大湖的說法被視爲定論,關於該地土地浮露及開墾問題亦不受重視,但近來學者有局部推翻此說之論,從清康雍時期地圖加以研判,發現台北大湖所涵蓋者恐非三重、蘆洲全境,故對二者土地浮露的考察與判準便覺得有趣起來。而在土地盡揭後,漢人對此地的開墾情況又是如何?由於此地爲一沖積平原,土壤肥沃,鄰近或風聞者便相繼至此開墾,開墾者通常以同姓宗親爲主,相互招引,他們多以此爲僑居地或前遷移居地,再以此爲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之定點發展。而在開墾中也常與平埔族們有所交涉,但無論是地權的獲得或水圳的延長利用,雙方也大致採取合作的態勢。當初墾田園後,如何利用水源將早田闢爲水田,也是農事上一大課題,在三重的例子中,我們發現以延長新莊既有水圳灌概田園爲主,無論所有者爲漢人或原住民,三重佃戶們均需繳納一定水租後方可使用,當然水主們則需保護圳水流通,不受悖強阻擋。總之,三重的土地浮露與農業開墾,在清康乾年代中大爲向前,也因業戶、佃戶及番社的努力,而使本區得以進入高度的農業文明。

關鍵字

三重埔 興直堡 武勝灣 拓墾 水圳 水田化運動

參考文獻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溫振華(1981)。臺北市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廖漢臣(1960)。臺北縣的開發。臺北縣文獻叢輯。2,20-86。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1960)。臺北縣志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