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20.133
  • 期刊

從觀音圖像談文人畫對儒釋道的融合與再現

The Integrations and Recrea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by the Intellectuals' Paintings in Light of Avalokiteshvara Portrait

摘要


觀音信仰的歷史源遠流長,約於公元二世紀左右在印度成立,其後便迅速地在亞洲各地展開。唐宋以來為弘揚信仰,除了佛教經典有關的圖像外,更有流傳在民間的寶卷、傳說、話本、小說等佛教文學的流傳,加速促成庶民百姓對觀音的信仰。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不僅結合了文化、哲學、文學、美學,更精煉出其獨特的美學質素與特徵,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品格。此時的文人畫家們透過自己的道德標準、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無不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清晰可辨的烙痕。長期以來經此文化的醞釀發展過程中,這位外來的菩薩成為他們思維與創作的目標,由於詩人與書畫家的身分、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不同,使其作品各具面貌,更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革,時代風氣的轉換,世俗的好尚,觀音形象由佛畫轉變為親切、熟悉又慈悲的完美化身。在此期望透過宋元以來丈人畫家所創作的觀音圖像,尋繹出儒釋道融合的脈絡痕跡,並做整體性的觀覽、研析、綜合與歸納,充分地闡釋出傳統文人畫對儒釋道融合的精神內涵與所呈現出創新的圖像樣貌。

關鍵字

觀音 圖像 文人畫 儒釋道 觀音信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