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05.194
  • 期刊

中國人之感性與認知方面的道德發展:一個七階段發展理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嘗試以利他行為與人際關係來表達中國人於感性方面的道德發展,及以公義、權利和責任來表達中國人於認知方面的道德發展。本文建立了一個中國人的七皆段道德發展理論。這七個階段就是:(一)服從與自我主義;(二)工具性目的與機會主義;(三)首屬群體感情與從眾行為;(四)中庸取向與社會制度;(五)實用主義與基本權利;(六)仁與普遍的倫理原則;(七)自然的和諧:聖人式利他行為及道家式非價值判斷。作者以中國主要的哲學思想(儒家及道家)來闡釋這些階段的特徵。相對於Piaget和Kohlberg的理論,這理論更為強調感性方面的道德發展。

被引用紀錄


余思賢(2013)。儒家倫理與自律:利他考量、關係型態及自律之關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3133
田佳禾(2009)。社群意識對華人傳統偏私與脈絡思維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636
鄭麗鳳(2002)。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6472924
吳昭儀(2003)。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4720
施富山(2010)。青少年毒品轟趴派對特性與聚合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3072010200424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