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78.41

摘要


眾所週知,存在與知識隸屬於哲學思考上兩個截然不同的範晴:經驗存在不斷地從種種情境中挑戰我們已有的認知,科學知識則汲汲於對此無明提出解決之道。近代文明的突飛猛進不外乎於此。畢竟,兩者之間對立而不矛盾的狀態一直到現代科技之中才被確立出來,護理學科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時至今日,科技文明在倫理的議題上遭遇到前所未見的挑戰。我們就以健康照護為例。一般而言,醫療工作的目的顯而易見地在治療上,也就是說,病人的病痛得以解決。相對於此,護理的目標落在照護上。然而,這看似不同的方向不只本質上是一致的,更因此在價值上有個倒轉的關係。怎麼說呢?乍看之下,治療是直接地,照護是間接地。不論如何,對病人而言,痛苦的消解乃根本之道,且最好是一勞永逸的。可是,生命不是切割為片斷的,而且,對所有人來說,最終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當此之際,醫療與護理之間的強調必須重新調整,以共同去面對這個生命價值的弔詭。這其實才是開顯護理本質的方式。因為唯獨如此才能說明治療與照護不同的知識模型。簡言之,前者是客觀的,後者則是主體性的。當我們去衡量治療的效益時,治療者的精準掌握是唯一的依攘。可是,在照護上,這個依據不在照護者,而在被照護者的身上。這讓護理工作的複雜度遠甚於單純的醫療工作。也因為這個緣故,其困難度遠超過我們科學上的認識。護理學科為了檢討照護的行為而產生其本身的客觀知論時,它除了要考慮知論本身的過輯性與有效性,還要考慮是否能反映出上述的主體意義(互為主體性)。這對治療行為或一般科技而言是個毋庸置疑的前題設定,儘管其臨床情境所顯示的卻是另一回事。但是,對護理學科來說,單單用科學的方式去說明是無法回避的。這其實便是倫理性格所在,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醫療倫理興起的緣由。原來在倫理情境的當下,對相關的知識而言,並沒有明確的終極是非對錯可言。對後者來說,為了不讓臨床情景有空窗期,面對所有似是而非的狀況,醫學於是仿效法律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讓社群有共識的規範來解決層出不窮的爭議。然而,律法的效益因此建立在立法的民主機制上,其所涉及的權力是實然的政治操作,而非應然的倫理道德。這麼一來,醫療倫理的提出反而因為醫療事件的解決,而陷人文倫理於不義。有鑑於此,護理學科成為醫學專業不可或缺的良心。過去,總以為護理是用來協助醫療工作的進行。換言之,醫療的主體在醫療知識或技術上。的確,護理工作也效仿醫療知識從事嚴謹的客觀結構。可是,這種科學的處置方式不能踰越其倫理性格,以抹殺其照護的目的與主體性的知識本質。尤有甚之,它提供了生物醫學反省的空間,而不讓健康的意義逐漸流失於科學的明證性上。畢竟,對護理學科而言,倫理情境從未離開其本質知識,即便科學的精準度一再挑戰其效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