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03.53
  • 期刊

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布爾加科夫作品中的“罪”與“罰”

摘要


犯罪主題一直是俄國作家喜歡描寫的主題之一,從普希金開始,罪就是俄國寫實主義裡最重要的主題,本篇論文比較了俄國兩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布爾加科夫作品裡對犯罪心理和犯罪型態的描寫,分析兩位作家對罪人的態度、贖罪意識、受苦的意義與救贖概念的探討。本論文集中討論三位同時犯了殺人罪行的主角:拉斯科尼科夫(《罪與罰》)、赫盧多夫(《逃亡》)和彼拉多(《大師與瑪格麗特》),比較他們罪行的意義,受苦的歷程,他們所遭受的處罰:刑法上、宗教上、道德上、心理上,和這些處罰所代表的涵義。

並列摘要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writers, F. Dostoevsky and M. Bulgakov, and their three works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 Run and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It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by analyzing three different characters (Raskolnikov, Khludov, and Pilat), their criminal manner, consciousness of redemption of sins, spiritual and mental suffering, as well as rescue and liberation of soul.

參考文獻


S.N.布爾加科夫、董友譯(1995)。東正教—東正教教義綱要。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弗蘭克、李昭時譯(1999)。實在與人—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杜斯妥也夫斯基、曹國維譯(2007)。罪與罰。台北:商周。
杜斯妥也夫斯基,婁自良(譯)(2001).Бесы: 鬼.上海:上海譯文.
陳世雄(2004)。逃亡:布爾加科夫戲劇三種。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紀錄


潘伊珊(2010)。「罪」與「罰」— 杜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罪人形象的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1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