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75.182
  • 期刊

【論文摘要】不同負壓強度的拔罐對區域性血流與心律變異度的立即性影響

【論文摘要】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Dry Cupping of Differing Intensities on Regional Blood Flow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摘要


背景與目的:拔罐治療逐漸在國際上受到重視,2016年里約奧運更一度引起熱門話題。但許多文獻卻未對拔罐進行科學量化,特別在負壓強度方面,臨床施行大多僅根據經驗粗略估計。可能由於此非定量性的實驗設計,許多有關拔罐效益之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本研究即欲釐清不同負壓強度對皮膚的區域性血流與自律神經活性之影響,期望能找出適當的壓力範圍以確保療效。方法:徵募29位年齡介於20 ~ 30歲的健康受試者,採用傳統上背部五點之拔罐處理。每位受試者須接受2次試驗,間隔1週,順序以隨機安排。實驗流程為先觀察10分鐘基礎值後,隨即施加100 mmHg負壓拔罐持續10分鐘。罐杯移除後觀察10分鐘的恢復狀況,隨即施予10分鐘較高強度的拔罐,並在罐杯移除後再觀察其恢復狀況。兩次試驗流程皆相同,僅在高強度拔罐之壓力不同(300 vs. 500 mmHg)。分別評估不同負壓拔罐前後之局部血流以及自律神經活性的影響差異。以都普勒血流分析罐杯中央與其周圍之皮膚血流變化;並以心律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改變來反映其對自律神經系統之影響。結果:100 mmHg負壓進行拔罐造成血流增加的趨勢並不明顯,對於HRV亦無統計上的變化。而以300 mmHg與500 mmHg的負壓進行拔罐後,不管是罐杯中心或是周圍,皆明顯造成血流提升(p < 0.001)。罐杯中央血流提升幅度在兩組間並無統計差異;而罐杯周圍血流之提升幅度,則以500 mmHg拔罐組較300 mmHg組明顯(p = 0.048)。此外,以300和500 mmHg拔罐後,皆會明顯提高HRV活性,包括總體活性(p = 0.002)、高頻(p = 0.008)、低頻(p < 0.001)、低頻百分比(p = 0.013),而兩組活化HRV的程度並無統計上的差異。此外,事後比較發現造成HRV活性提升的效果主要是在拔罐後10分鐘,在拔罐當時尚無造成明顯改變。結論:拔罐需要足夠負壓(300 ~ 500 mmHg)才能明顯提升HRV活性與局部血流。若僅要提升自律神經活性,不需要用太高壓力以免造成皮膚不必要的負擔,且HRV活化的效果主要在罐杯移除後產生。此外,拔罐不僅提高罐杯中央之血流,也會改善其周圍的循環,而周圍血流的提升效果以較高強度拔罐更為明顯。臨床意義:拔罐治療需要專業定量才容易有穩定的效果,不同拔罐壓力對自律神經活性與區域血流的影響亦有所差異。爾後在臨床應用時須更加注重各治療處方之定量操作,以擺脫民俗療法在理論基礎未明之前的亂槍打鳥治療模式。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