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4.7
  • 期刊

【論文摘要】慣用手與非慣用手在手部功能動作的分析比較

【論文摘要】Comparison of Hand Functional Movements Between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Hand

摘要


背景與目的:感覺運動功能(sensorimotor capability)為長期上肢功能恢復的重要預測因子,但是感覺運動功能的評估仍以靜態的、各個關節的身體功能評估為主,例如體感覺、徒手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評估等。根據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理論,良好的動作控制發生的必要條件包括適當的動作強度、適當的動作時間、正確的動作順序、平滑順暢的動作模式等,這些條件都不是各別觀察關節的感覺運動功能評估可以得到的,較能表現出日常生活功能且較客觀的動態活動,對於研究大腦損傷之失能者患側手的動作控制與學習能力,也能有進一步探討依據。因此,本研究將嘗試使用動作分析系統,初步觀察健康者的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的抓取其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在時間與空間下的表現差異。方法:招募健康受測者,排除條件為有上肢骨骼肌肉損傷與神經系統疾病病史,慣用手依據日常生活寫字的手來判別,慣用與非慣用手採隨機進行測試,兩手測試區間休息1小時。測試3種功能動作為對側取物、指點動作與抓握動作。使用Zebris超音波動作分析系統收集受測者的動作過程的空間參數與時間參數予以記錄,其中所採用的空間參數(包含關節活動角度、位移距離、最大抓握間隙、最小抓握間隙、抓握動作移動距離),與時間參數(反應時間、總移動時間、角速度、速度、最大速度、加速時間、減速時間、最大抓握間隙時間、最小抓握間 隙時間)。結果:5位受測者的數據結果發現,與非慣用手比較,慣用手在指點動作上有較少的反應時間(0.67 ± 0.08 s)、總移動時間(0.59 ± 0.11 s)、加速時間(0.35 ± 0.09 s)與減速時間(0.49 ± 0.08 s),並增加最大速度(0.33 ± 0.12 m/ s)的時間參數,顯示慣用手皆較佳於非慣用手的手部功能動作操作。對側取物與抓握動作的空間與時間參數,慣用手與非慣用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結論:慣用手在指點動作上具有較非慣用手的時間參數上的表現,但當手部操作物品時,卻無較佳表現。臨床意義:慣用手可能因具備較常使用的神經肌肉控制,而反映出較佳的動作時間參數表現。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