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3.136
  • 期刊

【論文摘要】桌球選手肩關節運動傷害與肌力及關節活動度之對稱性分析

【論文摘要】Symmetrical Analysis of Injuries, Muscle Strength, and Joint Mobility in Glenohumeral Joint for Table Tennis Players

摘要


背景與目的:桌球是一姿勢較固定、活動範圍較侷限,導致某些肌群必須長期收縮以維持穩定性與反應性的運動項目。先前研究發現桌球選手多有下背痛及上臂痛等傷害,且部分選手有兩側肩膀高低不均的現象。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於選手是否以慣用側肌肉收縮維持穩定性與反應性,但卻因長期收縮而導致緊繃,進而造成關節活動度不足、肌力不均等運動傷害。方法:收案選手除收集基本資料外,亦以攜帶型肌力關節角度測量儀(MicroFET3, Hoggan Health Industries, Salt Lake, UT, USA)量測關節活動度及等長收縮下的肌力。由於水平外展與內收,及外轉與內轉為桌球揮拍的慣用動作,因此,本研究將聚焦於此四動作。之後進行選手間層級、慣用側與非慣用側及不同動作間的比較,並以t檢定進行推論統計。結果:本研究共招募39位選手,23位為國甲組選手,16位為乙組選手,兩組之性別及身體素質均無明顯差異。結果顯示,相較於國甲組選手,乙組選手其肩關節慣用側與非慣用側之水平外展肌力皆明顯較大(mean = 52.71 ± 16.09 lb, p < 0.01; mean = 52.16 ± 16.44 lb, p < 0.01),且慣用側之內轉肌力亦顯著較大(mean = 41.01 ± 11.60 lb, p < 0.01)。與非慣用側之關節活動度相比,所有選手慣用側的內轉角度較小(mean = 69.27 ± 18.84°, p < 0.05),再將兩組選手各別分析後,乙組選手亦呈現同樣趨勢(mean = 64.65 ± 19.80°, p < 0.05),但國甲組選手則否;且兩組肩關節兩側的內轉角度差值亦達顯著差異(mean = -15.82 ± 22.53°, p < 0.05)。比較外轉角度,乙組選手在慣用側顯著大於國甲組選手(mean = 89.84 ± 9.97°, p < 0.05)。綜上所述,乙組選手可能因慣用側之肌群長期收縮,而導致慣用側之內轉角度受限,外展角度較大。結論:本研究發現乙組選手所呈現之內轉缺損型態,與網球、排球等常見的運動傷害:盂肱關節內轉缺損(glenohumeral internal rotation deficit, GIRD)型態相似。然而,兩者之上肢慣用動作十分相異,網球、排球等有許多高舉過頭的動作,但桌球則是多以平行地面且不需高舉過頭的動作組成。未來研究可更深入探究桌球選手之盂肱關節內轉缺損的運動傷害議題。臨床意義:運動選手長期以慣用側收縮以維持穩定度及反應性,但亦付出關節活動度受限及肌力不平衡等代價,更可能影響其運動表現;本研究結果從臨床運動醫學之角度切入,發現不管從事何種運動,越是倚賴單側進行運動的選手,其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越易不平衡,則運動傷害的發生可能性亦越高。期盼選手可以預防運動傷害及提升傷害後治療回復之可能性,使得選手之運動生涯得以延長並保有穩定之優越表現。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