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3.68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多發性骨髓瘤術後個案功能恢復之效益: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Effects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Patient After Multiple Myeloma Surgery: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根據美國癌症協會2018年的資料,多發性骨髓瘤為血癌的一種,當漿細胞發生癌病變並且異常增生形成漿細胞瘤,當漿細胞瘤侵蝕多處的骨頭則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5歲、男性大於女性、遺傳、肥胖、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及原子輻射。臨床上常出現骨骼的破壞、貧血、腎衰竭及高鈣血症等。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5年癌症登記年報,在全部惡性腫瘤發生的個案數中漿細胞瘤發生的個案數占0.59%,其發生率以年齡標準化率男女性別比為1.35:1.00。依國際分期系統以血清白蛋白及血清β2微小球蛋白將疾病分為三期,此分期系統較能充分反應疾病預後,第一期為血清白蛋白≥3.5g/dL且血清β2微小球蛋白<3.5μg/mL;第二期為血清白蛋白<3.5g/dL且血清β2微小球蛋白3.5~5.5μg/mL;第三期為血清β2微小球蛋白>5.5μg/mL。常見藥物治療方式包括類固醇、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多發性骨髓瘤個案功能恢復之效益。方法:個案為56歲女性,在2011年7月29日因嚴重下背痛及雙腳無力而就醫,經檢查後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產生腰椎第四節病理性骨折,手術減壓固定之後開始復健並接受同步放化療及幹細胞移植。2016年5月28日因嚴重脖子疼痛導致四肢無力及麻木感而就醫,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為頸椎第六節壓迫性骨折伴隨脊髓壓迫,6月2日進行頸椎第5到7節椎板切除術減壓固定手術,6月8日開始物理治療介入,個案目標希望可以拿輔具獨立行走。理學檢查結果依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級為頸椎第5節ASIAC;上背部及上肢痠痛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為7 cm;歐洲癌症研究及治療學會癌症生活品質核心問卷(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30, EORTC-QLQ-C30)整體健康狀態次量表2分、功能次量表平均4分、症狀次量表平均3.3分;坐姿平衡差、翻身及躺到坐姿需要大量協助;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BI)日常生活活動表10分。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50 min,1週5次,共6週,治療計畫包含上下肢肌耐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日常生活功能性訓練。結果:經過6週物理治療介入後,ASIA分級為頸椎第5節ASIA從C進步至D;上背部及上肢痠痛VAS從8 cm減少至0 cm;EORTC-QLQ-C30整體健康狀態次量表從2分進步至5分、功能次量表從平均4分減少至3分、症狀次量表從平均3.3分減少至2分;坐姿平衡從差進步到好且站姿平衡進步至尚可、翻身及躺到坐姿從需要大量協助到獨立且可以在接觸保護拿輔具行走約20 m、BI從10分進步至45分。結論:對於多發性骨髓瘤個案,物理治療的運動介入可以有效改善肌耐力、疼痛、平衡、生活品質及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臨床意義:多發性骨髓瘤的個案因疾病造成脊椎神經的損傷,進而造成動作及感覺受損、肌耐力不足、疼痛、日常生活活動需他人協助且影響生活品質,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的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參考資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