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4.248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手術後的腦膜瘤病人功能恢復之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the Patient With Meningioma After Tumor Excision: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腦膜瘤在腦部腫瘤所佔的比例約為20%,研究統計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2.36倍,第一年致死率為8%。而症狀有頭痛、癲癇、腦神經的缺損、動作及感覺上面的異常。因為腦膜瘤的發生率不高,所以針對術後早期物理治療的研究較少,多數研究主要是針對腦部腫瘤在手術後的恢復狀況。因此,本篇個案報告目的是探討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術後腦膜瘤病人功能恢復的成效。方法:本報告利用個案處理模式與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來做評估及介入的呈現。將評估結果參考過去早期物理治療來設計個案的肌力、協調、平衡及行走訓練。本個案是一位40歲女性,於2019年2月頭痛及視野模糊的情形發生,7月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長5公分、寬4公分的腦膜瘤,壓迫到小腦、腦幹和C1脊髓,隨後進行腫瘤完全切除術及裝腦室外引流管,於隔日開始接受急性床邊物理治療介入,主訴為上下肢肌力較差、共濟失調與無法維持坐姿與站姿平衡。個案家屬期望能在室內放手行走且維持平衡。理學檢查發現生命徵象穩定,但有使用每分鐘3公升的氧氣鼻導管,在溝通的方面需要給予手勢引導,注意力偏差,只能專心持續3秒左右,布朗斯壯階段右側的上肢及下肢都為第四期,左側的上肢為第三期,左側的下肢為第二期。肌肉力量右側上肢為3-分,右側下肢為3-分。無法從事靜態與動態坐姿及站姿平衡。翻身功能需要中度協助才能完成,躺到坐需要最大協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功能在生活功能獨立程度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部分,個案分數為33/126,屬絕大部份依賴。耐力差,活動5分鐘會因呼吸喘而停止。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30分鐘、每週5次、共2週。前3天為10分鐘的軀幹肌群、上肢及下肢肌群的肌力訓練,10分鐘床上翻身起床、手腳協調運動及轉位技巧指導,10分鐘的坐姿平衡訓練。治療師會依據病人的進步狀況加入坐至站、站立平衡、行走功能訓練。結果:經過2週治療後,個案的意識清楚,靜態及動態的坐姿平衡都達到良好;而靜態站姿平衡是fair,動態站姿平衡是poor。兩側的上下肢肌力都達到了4分,而布朗斯壯等級兩側的上下肢都達到第五期。行走功能可以使用輪式助行器在接觸下行走。FIM最後為61分,可以獨立進食、穿脫衣物,其他需要些微的幫助才可以完成,屬於中度依賴。結論:對於術後腦膜瘤病人,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其意識狀況、肌耐力、站立平衡及行走功能的恢復。臨床意義:術後腦膜瘤病人,早期介入時管線較多需謹慎,但藉此個案可得知早期物理治療的介入可有效的改善肌耐力、平衡及行走功能。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