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238.76
  • 期刊

「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istential Space: A Reflection o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摘要


本文之論述主要分為五部分,首先闡明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基本內涵與空間觀點;其次,探究「在世存有」的意蘊,以及人文主義地理學據此而開展的空間地方思想;進一步詮釋依此思想所開創的「存在空間」的構成及其基本圖示;並引出人文主義地理學「存在空間」的研究取向,即是文化歷史向度下的地方構成;最後,並以「在世存有」的空間思維來省察空間規劃的實踐。本文認為,以「存在現象學」為根柢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依「在世存有」的思想建構起「存在空間」的空間地方觀,不僅屏棄傳統的「理性規劃活動」所熟習的客觀主義的科學實証論,以及依此幾何抽象的空間認知所建立的「外塑的空間或環境」;更且,「存在空間」的深蘊,是以文化歷史向度為取向來彰明地方的構成,並且詮釋人在大地活動所呈顯的空間性,而揭示出一種「歸返於人」的空間地方思維的新向度。

並列摘要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main part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to explore the thought of being-in-the-world,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Existential Space, to show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Existential Spac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ulture, and to reflect o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planning.This article just shows that the approach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istential Space can not only explore the placeness but also provide a new thought to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參考文獻


石朝穎(1997)。現象學的反思。哲學雜誌。21,172-190。
池永歆(1996)。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立緒文化。
沈清松 、 傅佩榮(2002)。新世紀青年應有的文化觀與道德觀。哲學雜誌。38,38-69。

被引用紀錄


盧怡涵(2017)。新舊都市紋理下的城市生活 ─以台北大橋頭街廓為研究的設計提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827
許凱鈞(2011)。從浪跡天涯到招安建功:《水滸傳》梁山泊的形成與崩解〔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1038
莊婷婷(2010)。台灣傳統市場的場所精神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000643
蔡智潁(2015)。基隆何去何從?--從生活世界的觀點論北北基合併議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1162
劉憶萱(2008)。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25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