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96.175
  • 期刊

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

摘要


發生於明代嘉靖朝(1522-1566)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又稱為「大禮」之議。「大禮」是議定興獻王朱祐杬(1476-1519)稱號一事,其主要內容即是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的身份(identity)問題-以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的嗣子身份入繼宗統、承接君統,抑或以興獻王長子身份承接君統。表面上,大禮議事件似乎是簡單的禮儀爭論,但若從「大禮」的參與者不惜付出被貶斥、受廷杖的代價來看,可知大禮議不僅僅是禮儀之爭,更是帶有複雜的權力之爭。而議禮雙方提出的「統嗣孰重」、「天理人情」及「尊尊親親」等問題,其背後則隱含著十分複雜的政治文化意義。本文以過去在政治史的研究成果作為論述基礎,試圖於權力爭鬥的面向之外,轉而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去討論隱藏於大禮議事件中的名分意義,進而釐清有關於皇帝身份、職權及其政治責任等問題,連帶地牽涉皇權的公共性質能否藉由禮秩上的合理安排而得到落實,並探索皇權性質的轉化將如何影響嘉靖朝的政治生態。

關鍵字

嘉靖皇帝 大禮議 名分禮秩 天理 人情 尊尊 親親

參考文獻


胡春惠編、薛化元編(2005)。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清談遷(1978)。國榷,卷五十三。臺北:鼎文。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24卷,共8冊,卷九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卷十五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卷十六

被引用紀錄


陳幼文(2012)。《天理與人情的衝突與平衡─明代大禮議的禮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40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