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1.66
  • 期刊

從特殊目的工具看證券化演進並兼論美國與台灣制度之異同

摘要


本文目的在檢視自1970年美國開展證券化業務後所使用的各種「特殊目的工具」,並討論其與台灣「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差異。在證券化發展30年間,證券化標的資產自房貸擴展至各類型非房貸型債權資產,為配合新資產的證券化需要,業界與立法當局密切合作,陸續創造了許多新證券化工具包括:轉付證券、支付架構、可發行次順位證券的讓與信託、統合信託及結構性投資機制等。瞭解這些特殊目的工具產生背景因素不僅在學理上有其重要性,在實務上更能避免我們在學習國外證券化制度時,僵硬複製不合國情的部份,或遺漏重要細節。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有成,我國甫立法完成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和美國的證券化制度有何不同,亦是本文之討論重點。

參考文獻


王志誠()。
李阿乙、廖咸興()。
陳文達、李阿乙、廖咸興(2002)。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出版社。
張華平()。
張華平(2000)。資產證券化-日本經驗之啟示。證券發市場展季刊。12,2。

被引用紀錄


陳淑凉(2008)。由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論衍生性商品之規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303
許淑媛(2011)。金融資產證券化與投資人保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10093
林恆輝(2007)。債券型基金結構債之處理與台灣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792
王文宏(2006)。台灣資產基礎短期受益證券之現況及未來展望〔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3101
蕭美玲(2005)。論合併財務報表之資訊揭露-以公司法關係企業專章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18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