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71.199
  • 期刊

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

The Romances before the Dawn of Great East Asian Empire: A Study on the Rhetorics of Love and War in Wu Man-Say's Novels

摘要


吳漫沙的文學和其他具有相同「問題性」的作家一樣,具備了一些「準排除」的特質,吳漫沙尤其在這方面具有高度的「兩重邊綠性」。第一重邊緣性就是其小說強烈的「通俗與言情取向」,第二重逢緣性則是其戰爭時期小說強烈的「皇民化取向」。本文試圖嘗試在一個文學史傳統重估的角度下,對無法進入「正統」的吳漫沙之小說進行與「被典律化」作品的對照閱讀,以期更深入理解台灣文學的建構機制及其實象。 在討論過吳漫沙小說的愛情與戰爭修辭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可能影響更深遠卻不被列入文學史系譜的小說,其實具有相當豐富的議題性,不一定要用啟蒙、反殖民或純文學的評價標準來恣意貶抑。吳漫沙的通俗言情小說一方面具有啟蒙話語的時代觀念,另一方面也顯示作者對愛情或兩性觀的父權保守態度,前者顯示就思想上言情小說未必沒思想性,但後者這曖昧的現代性可能也是新文學作品中尚未被深究的課題。至於吳漫沙的戰爭小說,我們指出吳的「中國僑民」身份在他書寫上產生的作用,而作者對壓迫性體制一般地易於屈從的態度,也使作者致力於協力編造「日華親善」、「東亞共榮」的戰爭謊言,繼過去僅以日文作者之皇民文學為討論對象的情形,這種中國白話文作者的皇民化主題小說使我們在相關文學史議題上,又開啟了另一種思索的可能。

參考文獻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彭小妍編(1999)。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井手勇(1996)。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王向遠(1999)。「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郭怡君(2000)。《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文所。
吳舜鈞(1994)。徐坤泉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所。

被引用紀錄


鄭鳳晴(2008)。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366
陳莉雯(2008)。「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162
徐孟芳(2010)。「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 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 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458
林宛庭(2008)。華嚴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37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