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22.195
  • 學位論文

「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柳書琴

摘要


本論文旨在處理臺灣三○年代時,現代都市興起後,民眾在面對文化、空間上的變動所產生的回應。研究文本依據通俗刊物《風月報》(1935-1941)之婚戀故事為主,以島都興起之歷程、《風月報》中之戀愛論述,以及現代大眾傳播模式為三個切入點,討論戀愛與都市文化在《風月報》中互為解釋的現象。 本文主要透過三個部分來釐清:一、《風月報》興起時的文化背景與《風月報》刊物本身的狀況。二、《風月報》婚戀書寫的內容與其架構出的文化意識型態。三、臺灣三○年代都市文化的興起與傳播方式。第一部份,又分三層面討論(一)即是當時臺北物理上的環境或設備,以及文化活動的舉辦狀況;(二)《風月報》刊物的脈絡與轉型的過程;(三)影響《風月報》轉型的關鍵人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作家如何書寫對這種新型態的婚戀的方式,以及戀人身心感受的歷程。而作家建構之婚戀世界,雖然在寫作上常有著混淆、矛盾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在與都市、都市性、或都市空間結合後,事實上卻也展現出另一種新舊世代交接時,謀合、摸索的過程。 第三部分,則回應第一部分所提出臺北現代都市空間對書寫之影響,並討論都市計畫之空間與《風月報》婚戀文本中都市空間的差異性,從差異中釐清所謂的島都臺北,不僅有所謂的殖民地之都意象,更是民眾生活現場與體驗的空間。而此部分筆者並提出,在大眾傳播機制介入後,《風月報》開始擁有自我傳播的訊息圈,並培養了一群在文化或文藝觀點上有類似意識的讀者,而當《風月報》中豐富的「都市」與「戀愛」論述,不僅讓這兩個詞彙有著相互補充作用,而此種互為解釋的書寫,事實上也提供了《風月報》的閱讀者,或三○年代的臺灣島內民眾,對臺北空間的另一種新詮釋方式。

參考文獻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七卷三期,1996年9月,頁134-139。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發表於【日本臺灣學會第7回學術大會】,日本:天理大學,2005年6月4日。
?楊麗敏,〈都市漫遊者艾略特:倫敦現代生活的畫師〉,《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

被引用紀錄


廖靜雯(2013)。「自由結婚」:日治時期臺灣的婚戀論述與實踐(1910-1930年代)〔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532
林燕釵(2013)。陳垂映生平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從《暖流寒流》到〈鳳凰花〉〔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138
徐淑賢(2012)。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2
江明慧(2012)。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臺灣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697
徐孟芳(2010)。「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 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 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45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