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56.140
  • 期刊

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環鄉書寫的脈絡

From a Tribal to a Cit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in a Colony Who Ha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Advance and Retreat-Based upon Camellia th Discuss the Skeleton of Wen-Huan Chang's Country Portrait

摘要


本文以近期翻譯出版之張文環戰前長篇小說<山茶花> 為中心,試圖從「故鄉書寫」的視角對<山茶花>進行分析,以便為「張文環文學」的整體解讀提供一些新視野。文中將同時對小說文本、作家的故鄉書寫、故鄉經驗,進行交叉比對,並依序探討:一、<山茶花> 在張文環創作史及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二、<山茶花>與作者故鄉經驗之關聯。三、<山茶花>與張文環其他故鄉書寫的互文關係。四、小說中進退失據的殖民地新世代。五、張文環故鄉書寫的洞見與不見。 筆者認為,<山茶花>作為張文環「第一部長篇」的意義,正在於他在這部跳脫篇輻限制的小說中,首次展現對殖民地「社會與價值變遷」問題的書寫自覺,並為他往後的鄉土書寫勾勒了基本的批判結構。<山茶花>發表之後,張文環進入個人創作的巔峰期,此後他的故鄉書寫日愈具備「台灣」即「被殖民者的自我社會」之象徵,國族寓言的深度因而日益具足。

參考文獻


黃得時(1985)。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21
陳萬益、柳書琴、許維育編(1997)。「台中縣作家全集·張文環全集資料蒐集與整理計劃」計劃成果。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張文環(2002)。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張孝宗、張良澤編(1978)。張文環先生追思錄。台中:高長印書局。
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林燕釵(2013)。陳垂映生平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從《暖流寒流》到〈鳳凰花〉〔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138
鄭紹敏(2011)。戰後跨時代作家的台灣餘生錄--張文環《地に這うもの》與龍瑛宗《紅塵》合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2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