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44.108
  • 期刊

家庭暴力相對人希望感與生涯認知探討-受刑者案例報告

摘要


家庭暴力的成因很多,家庭暴力之發生,除了對受暴婦女造成身心劇大之傷害,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的子女,在此暴力情境也承擔了莫大的心理壓力,家庭暴力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時代與環境的快速變動,婚姻與家庭結構也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許多非預期的狀況,形成個人或家庭的壓力;希望感能協助個體在遭遇生活重大壓力事件時保持彈性,並具備因應性策略(Horton & Wallander,2001;Lewis & Kliewer,1996),過去心理學家多聚焦於個人病理學的研究,從缺陷、無助或負向的心理特質來解釋,未關注到個體本身所擁有的資源與長處,但近期出現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進而開始重視個人的優勢與能力的研究(Seligman & Csikszmentihalyi,2000;Suldo & Huebner,2004),希望感的研究,從一開始研究個人希望的特質,到個人在情境下希望狀態的重要性,再到近期逐漸將焦點放在個人在不同生活領域向度的希望感差異(施周明,2008),這樣的觀點嘗試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個體的可能。家庭經濟因素是家庭暴力重要成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家暴受刑人生涯認知與其希望感狀態,採立意取樣的方式,以一名嘉義監獄家庭暴力受刑人為研究對象,使用成人生涯認知量表結構式的問卷內容施測後,進一步以非結構開放的方式訪談個案。本研究結果發現:1.假設一:家暴受刑人因先前經驗為負面學習歷程,因此預測其在生涯阻礙分量表上會知覺阻礙較高。本研究發現個案生涯發展所選擇的工作並不是一般行業。個案工作的成就主要來自賺錢的多寡,而個案對於生涯上的阻礙感並不明顯;在施測上顯示相同結果,個案六個分量表中,所知覺的阻礙主要來自於競爭條件;其它五個分量表均低於平均數。與假設並不相符。2.假設二:家暴受刑人因先前經驗為負面學習歷程,其認知複雜度將呈現較低,在遇到工作及人際問題時,較缺乏彈性想法與多元思考的特徵。結果與假設符合,晤談中也印證個案較傳統及固定的思考模式,較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容易在人際及工作中發生衝突。3.假設三:家暴受刑人生涯路徑思考模式可能較沒有成功的經驗,因此預測在工作投入分量表將呈現得分較低,會找藉口而不投入工作。施測及訪談結果發現家暴受刑人在心力投入及投入價值有很強地正面性意義,卻也有很大的阻礙性理由影響其投入。4.假設四:家暴受刑人動力思考上可能有受傷的經驗,因此預測其在自我效能分量表上將呈現較低信心程度。施測結果則發現個案對自己的信心強度頗高,工作能力的推論性也很高,顯示其在主觀上頗肯定自我效能,但在難度知覺上,則較一般人主觀知覺高,容易將問題困難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