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8.197
  • 期刊

試論三、四○年代巴金長篇小說的敘事結構

摘要


巴金是中國現當代的多產作家之一,三、四○年代是他創作長篇小說的高峰期。三○年代分別出版了《家》、《春》、《秋》(合稱《激流三部曲》)與《霧》、《雨》、《電》(合稱《愛情三部曲》),四○年代則有《火》、《憩園》和《寒夜》。除了長篇小說之外,中、短篇小說及散文的數量亦甚爲豐沛,然而於文學史的視角及影響的廣泛來看,巴金的長篇小說更具有代表性及影響力。同時,巴金在這二十年之間所撰寫的長篇小說,在創作的風格上也有著變動的痕跡。 少年時期的巴金還是懷著滿腹理想的青年。他生於清末,處於年代更換的時期,親身經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浩蕩,因而產生渴望國家求變,擺脫舊時封建社會文化的腐敗,開始相信革命可爲國家扭轉敗壞與平定波亂的思想。恰好無政府主義於清末引進及燃燒中國,點燃了少年熾熱的心,使他開始信奉無政府主義。巴金的第一本小說《滅亡》就是以無政府主義爲寫作的背景。 然而,理想隨著時間與現實生活的考驗後,終究要回歸到真實。五四以後直到三○年代,中國政局每況愈下,無政府主義潮流不再。《愛情三部曲》是巴金對革命作最後的熱情回應,因爲眼看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敗,巴金終於明白革命的成功只能活存在童話的世界。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之後所發表的長篇小說,已與前期的風格迥異。到了四○年代的作品已回到真實世界,小說中的重要人物不再是充滿著理想性的英雄,而只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如巴金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寒夜》撰寫的就只是一般的社會生活,刻劃人們在面對戰亂時,那種人情冷暖和現實的無情。

被引用紀錄


廖婕伃(2017)。中文口語敘事結構分析及其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43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