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變動物」故事源於遠古時期「物我混同」與「萬物有靈說」思維以及圖騰信仰,同時它和「推原神話」有關,故事承續了上古神話中人獸互化的變形情節,認為人和動物既是存在於同一平面,彼此變形互通乃是自然合理;由於蘊涵著深刻的文他意涵,因而具有研究價值。台灣客家與原住民族群早期的生活形態不論是從事農耕或狩獵都與動物關係密切,因而廣泛流傳「人變動物」故事,為人所耳熟能詳。由於兩個族群在起源上並無關聯,故事也就各具特色;惟基於各族群所蘊涵共通的深層心理,以及在台灣族群的地理分佈上,客家人與原住民毗鄰而居,互動過程中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故事仍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針對故事所富於可比性的特點,從事前人較少論及,屬於跨族群的民間故事比較研究。旨在發掘故事的本質與特色,揭示其文化內涵和價值;以增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並有助於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本文以現今流傳的客家38則故事及原住民133則故事文本為研究材料,論述方式係由表及裡就故事的結構與類型、解釋意涵及教育功能三者,經由綜合分析作共時性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