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4.208
  • 期刊

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

The Religious Psychology and Traditional Behavior of Chinese People

摘要


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有其自身的文化社會脈絡,對於民眾宗教信仰的行為變遷,本文不使用西方學者「改宗」的相關理論,而使用「游宗」一詞,並且指出「游宗」的現象,是長期生活經驗累積而成的文化共相,繼承了傳統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模式。「游宗」的信仰心理,顯示民眾是以善男信女的身份,平等對待社會所存在的宗教形式,以廣結善緣的方式進行彼此的交流與溝通,形成了「多元而多統」、「多種多中心」文化運作形態,以及「多重至上神」的特殊神觀體系。其特色有三:開放性、跳躍性與整合性。「游宗」的宗教行為,也是多重的求優生存模式,有著豐富的宗教禮儀,累積了「降神」、「占卜」與「祭祀」等人神交感的宗教文化,並與佛教、道教等精神修煉的宗教體驗結合起來,提供了民眾各種自我實現的進路。其特色有三:主動性、廣泛性與靈驗性。現代化社會宗教朝組織化發展,教派意識壓過了宗派意識,但是傳統的游宗文化仍支配了當代宗教的文明走向,形成了教團與民眾「合緣共振」的交際網絡,建構出龐雜性的宗教社會。

被引用紀錄


黃克先(2005)。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603
范綱華(2021)。宗教信仰對臺灣年輕成人主觀福祉的影響:貫時性資料的反事實分析人口學刊(62),1-40。https://doi.org/10.6191/JPS.202106_(62).0001
翁志遠(2020)。心理社會資源與壓力增生作為債務與心理憂困之間的中介因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3(2),143-173。https://doi.org/10.30074/FJMH.202006_33(2).0003
何迦勒(2016)。身在本地的異鄉人: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轉化學習〔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90120171036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