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22.50
  • 學位論文

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

Homeland, Host Country and Heaven: the Diaspora Experience and Conversion Prcocess of the first-generation mainlanders

指導教授 : 趙彥寧
共同指導教授 : 藍佩嘉(Pei-Chia Lan)

摘要


本文旨在回答一個經驗上的謎團:為何在1950-60年代之間, 在外省第一代裡出現大規模改宗的現象。第三章先從鉅觀層面開始探討(例如國民政府與資產階級和基督教的親近性,或是當時的國際氣氛與基督教作為洋教的污名之去除), 第四章進一步指出外省第一代最大的共同特徵:流亡的生命經驗如何導致了來台後傳統宗教性低落以致失宗教的情況產生。之後,先指出華人脈絡裡的宗教特性如何不同於一般西方的改宗典範之預設,再提出借自Bourdieu實踐論啟發下試圖超越汲汲求信與隨遇而信的第三條路, 以實踐世界的中斷來討論在微觀層次上改宗如何產生,同時論及外省人社會網絡上有利於宗教接觸的特殊性。到了第六章, 再進一步探討一個進入宗教的人如何被形塑為心口行三合一的完全改宗者,而此人又有何能動性能在具體情境下協調與自我詮釋。除了回答經驗謎團外,本文擬以流亡研究的典範來反思四大族群架構下研究外省人的侷限,同時也反過來尋找台灣外省第一代作為一流亡團體不同於其他流亡團體的特殊性; 另外, 本文也想藉外省第一代改宗的例子反省既有的改宗典範下將意義擺置的位置。

關鍵字

流亡 外省人 改宗 基督教 實踐感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diaspora mainlander conversion christianity sense of practi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2001,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出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 205-270。
___,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145-208。
林金水,2003,《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
李亦園,1983,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6:1-28。
蔡彥仁,1994,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新史學》五卷四期,頁125-140

被引用紀錄


Yang, S. E. (2012). 台灣的族群與晚發型阿茲海默氏病之關聯研究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282
張恩鴻(2009)。台灣百年來宗教自由之繼受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379
王政文(2009)。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0486
邱郁倫(2010)。王尚義與台灣六○年代存在主義思潮〔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01242
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 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10555

延伸閱讀